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33 lines (67 loc) · 35.2 KB

060.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33 lines (67 loc) · 35.2 KB

第十、无戏论经(Apannakasuttam)

92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与大比丘僧众一起在拘萨罗国游化,进入拘萨罗国一个名为萨罗的婆罗门村。

萨罗的婆罗门居家者们听说:“朋友,听说释迦族出家的释迦子弟沙门乔达摩与大比丘僧众在拘萨罗国游化,已经到达萨罗。而且,彼乔达摩尊者拥有如下赞誉之声:‘据此,彼佛陀乃是阿罗汉、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自我证知、证得、阐述了包含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人天众在内的此世界。其教导了初善、中善、后善、有内容、有形式、完整圆满、清净的法,令梵行明晰。’得见这样的阿罗汉实乃幸事。”

于是,萨罗的婆罗门居家者们接近佛陀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有些人顶礼佛陀以后坐于一旁。有些人与佛陀互致问候,互致值得记忆的欢喜语言以后坐于一旁。有些人向佛陀行合掌礼以后坐于一旁。有些人向佛陀通报姓名以后坐于一旁。有些人默然坐于一旁。

93 佛陀对坐于一旁的萨罗的婆罗门居家者们如下说道:“居家者们,你们有悦意的导师,令你们于其获得可依据的信吗?”

“尊师,我们没有悦意的导师,令我们于其获得可依据的信。”

“居家者们,既然你们没有悦意的导师,那么可以受持、行持此无戏论法。居家者们,因为圆满、受持无戏论法,其将成为你们长久的利益和安乐。居家者们,是什么样的无戏论法?”

94 “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祭品,没有善恶行的业果报异熟,没有此世,没有彼世,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没有化生有情。世上没有正行、正实践的沙门和婆罗门自我证知、证得、阐述此世和彼世。’

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持与此沙门、婆罗门正相反的观点。他们如下认为:‘有布施,有供养,有祭品,有善恶行的业果报异熟,有此世,有彼世,有母亲,有父亲,有化生有情。世上有正行、正实践的沙门和婆罗门自我证知、证得、阐述此世和彼世。’居家者们,对此如何思考?此等沙门、婆罗门彼此之间是否持正相反的观点?”

“的确如此,尊师。”

95 “于是,居家者们,持‘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祭品,没有善恶行的业果报异熟,没有此世,没有彼世,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没有化生有情。世上没有正行、正实践的沙门和婆罗门自我证知、证得、阐述此世和彼世。’之如此说、如此见的彼沙门、婆罗门,他们必定如此。对于此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回避此三善法,对于此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受持并行持此三恶法。此为何故?因为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没有看到诸不善法的过患、虚假、杂染以及诸善法的出离、利益和清净。

尽管有彼世,却认为‘没有彼世’,此成为其邪见。尽管有彼世,却思考‘没有彼世’,此成为其邪思维。尽管有彼世,却声称‘没有彼世’,此成为其邪语。尽管有彼世,却宣说‘没有彼世’,有彼阿罗汉了知彼世,此成为与他们相违。尽管有彼世,却教导他人‘没有彼世’,此成为其对非法的传播。因为对非法的传播而自赞毁他。像这样,过去的善戒被舍弃,恶戒现前。此是邪见、邪思维、邪语、与圣者相违、对非法的传播、自赞毁他,此多种恶不善法因为邪见于其生起。

于是,居家者们,有识之人如此深入思考:‘如果没有彼世,那么此受人尊敬之人身体破灭以后将会自我获得安稳。如果有彼世,那么此受人尊敬之人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但愿不要有彼世,但愿彼等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真实语者。然而,此受人尊敬之人于现世是受到智者呵责之人:“是恶戒、邪见、虚无论者。”如果有彼世,那么,像这样,此受人尊敬之人于两处都无利益,于现世受到智者的呵责,身体破灭,死后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像这样,此是无戏论法,其是恶终结的受持者,只往一个方面遍满而住立,断除了善的机会。’”

96 “于是,居家者们,持‘有布施,有供养,有祭品,有善恶行的业果报异熟,有此世,有彼世,有母亲,有父亲,有化生有情。世上有正行、正实践的沙门和婆罗门自我证知、证得、阐述此世和彼世。’之如此说、如此见的彼沙门、婆罗门,他们必定如此。对于此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回避此三恶法,对于此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受持并行持此三善法。此为何故?因为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看到诸不善法的过患、虚假、杂染以及诸善法的出离、利益和清净。

因为有彼世,所以认为‘有彼世’,此成为其正见。因为有彼世,所以思维‘有彼世’,此成为其正思维。因为有彼世,所以声称‘有彼世’,此成为其正语。因为有彼世,所以宣说‘有彼世’,有彼阿罗汉了知彼世,此不成为与他们相违。因为有彼世,所以教导他人‘有彼世’,此成为其对正法的传播。因为对正法的传播而不自赞毁他。像这样,过去的恶戒被舍弃,善戒现前。此是正见、正思维、正语、不与圣者相违、对正法的传播、不自赞毁他。因为正见,所以此多种善法于其生起。

于是,居家者们,有识之人如此深入思考:‘如果有彼世,那么此受人尊敬之人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善道的天界。但愿有彼世,但愿彼等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真实语者。而且,此受人尊敬之人于现世是受到智者赞叹之人:“是有戒、正见、存在论者。”如果有彼世,那么,像这样,此受人尊敬之人于两处都有利益,于现世受到智者的赞叹,身体破灭,死后再生于善道的天界。像这样,此是其无戏论法,是善终结的受持者,只往一个方面遍满而住立,没有断除善的机会。’”

97 “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无论行为还是令行为,无论切断还是令切断,无论苦恼还是令苦恼,无论烦恼还是令烦恼,无论疲惫还是令疲惫,无论惊恐还是令惊恐,抑或是杀生、偷盗、入室盗窃、掠夺、抢夺、路上打劫、与他人妻私通、打妄语,行为者并没有作恶。即使用轮盘利刃把地上有情做成一个肉球、一堆肉泥,也不因此有恶果,也不会招致恶果。即使到恒河南岸杀生、令杀生、切断、令切断、苦恼、令苦恼,也不因此有恶果,也不会招致恶果。即使到恒河北岸布施、令布施、供养、令供养,也不因此有功德,也不会带来功德。即使布施、调伏、自制、实语,也不因此有功德,也不会带来功德。’

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持与此沙门、婆罗门正相反的观点。他们如下认为:‘行为或令行为,切断或令切断,苦恼或令苦恼,烦恼或令烦恼,疲惫或令疲惫,惊恐或令惊恐,抑或是杀生、偷盗、入室盗窃、掠夺、抢夺、路上打劫、与他人妻私通、打妄语,行为者作恶。用轮盘利刃把地上有情做成一个肉球、一堆肉泥,因此而有恶果,也会招致恶果。到恒河南岸杀生、令杀生、切断、令切断、苦恼、令苦恼,因此而有恶果,也会招致恶果。到恒河北岸布施、令布施、供养、令供养,因此而有功德,也会带来功德。布施、调伏、自制、实语,因此而有功德,也会带来功德。’居家者们,对此如何思考?此等沙门、婆罗门彼此之间是否持正相反的观点?”

“的确如此,尊师。”

98 “于是,居家者们,持‘无论行为还是令行为,无论切断还是令切断,无论苦恼还是令苦恼,无论烦恼还是令烦恼,无论疲惫还是令疲惫,无论惊恐还是令惊恐,抑或是杀生、偷盗、入室盗窃、掠夺、抢夺、路上打劫、与他人妻私通、打妄语,行为者并没有作恶。即使用轮盘利刃把地上有情做成一个肉球、一堆肉泥,也不因此有恶果,也不会招致恶果。即使到恒河南岸杀生、令杀生、切断、令切断、苦恼、令苦恼,也不因此有恶果,也不会招致恶果。即使到恒河北岸布施、令布施、供养、令供养,也不因此有功德,也不会带来功德。即使布施、调伏、自制、实语,也不因此有功德,也不会带来功德。’之如此说、如此见的彼沙门、婆罗门,他们必定如此。对于此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回避此三善法,对于此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受持并行持此三恶法。此为何故?因为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没有看到诸不善法的过患、虚假、杂染以及诸善法的出离、利益和清净。

尽管有行为,却认为‘没有行为’,此成为其邪见。尽管有行为,却思考‘没有行为’,此成为其邪思维。尽管有行为,却声称‘没有行为’,此成为其邪语。尽管有行为,却宣说‘没有行为’,有彼阿罗汉了知彼世,此成为与他们相违。尽管有行为,却教导他人‘没有行为’,此成为其对非法的传播。因为对非法的传播而自赞毁他。像这样,过去的善戒被舍弃,恶戒现前。此是邪见、邪思维、邪语、与圣者相违、对非法的传播、自赞毁他。因为邪见,所以此多种不善法于其生起。

于是,居家者们,有识之人如此深入思考:‘如果没有行为,那么此受人尊敬之人身体破灭以后将会自我获得安稳。如果有行为,那么此受人尊敬之人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但愿不要有行为,但愿彼等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真实语者。然而,此受人尊敬之人于现世是受到智者呵责之人:“是恶戒、邪见、虚无论者。”如果有行为,那么,像这样,此受人尊敬之人于两处都无利益,于现世受到智者的呵责,身体破灭,死后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像这样,此是其无戏论法,是恶终结的受持者,只往个方面遍满而住立,断除了善的机会。’”

99 “于是,居家者们,持‘行为或令行为,切断或令切断,苦恼或令苦恼,烦恼或令烦恼,疲惫或令疲惫,惊恐或令惊恐,抑或是杀生、偷盗、入室盗窃、掠夺、抢夺、路上打劫、与他人妻私通、打妄语,行为者作恶。用轮盘利刃把地上有情做成一个肉球、一堆肉泥,因此而有恶果,也会招致恶果。到恒河南岸杀生、令杀生、切断、令切断、苦恼、令苦恼,因此而有恶果,也会招致恶果。到恒河北岸布施、令布施、供养、令供养,因此而有功德,也会带来功德。布施、调伏、自制、实语,因此而有功德,也会带来功德。’之如此说、如此见的彼沙门、婆罗门,他们必定如此。对于此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回避此三恶法,对于此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受持并行持此三善法。此为何故?因为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看到诸不善法的过患、虚假、杂染以及诸善法的出离、利益和清净。

因为有行为,所以认为‘有行为’,此成为其正见。因为有行为,所以思维‘有行为’,此成为其正思维。因为有行为,所以声称‘有行为’,此成为其正语。因为有行为,所以宣说‘有行为’,有彼阿罗汉了知行为,此不成为与他们相违。因为有行为,所以教导他人‘有行为’,此成为其对正法的传播。因为对正法的传播而不自赞毁他。像这样,过去的恶戒被舍弃,善戒现前。此是正见、正思维、正语、不与圣者相违、对正法的传播、不自赞毁他。因为正见,所以此多种善法于其生起。

于是,居家者们,有识之人如此深入思考:‘如果有行为,那么此受人尊敬之人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善道的天界。但愿有行为,但愿彼等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真实语者。而且,此受人尊敬之人于现世是受到智者赞叹之人:“是有戒、正见、存在论者。”如果有行为,那么,像这样,此受人尊敬之人于两处都有利益,于现世受到智者的赞叹,身体破灭,死后再生于善道的天界。像这样,此是其无戏论法,是善终结的受持者,只往一个方面遍满而住立,没有断除善的机会。’”

100 “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有情的杂染没有因也没有缘。有情无因无缘而杂染。有情的清净没有因也没有缘。有情无因无缘而清净。没有威力,没有精进,没有丈夫之势,没有丈夫之勇。一切有情、一切生命、一切生物、一切有生命者没有自在力、没有力量、没有精进,只是依靠命运、依靠结合、依靠本性而变化,通过六个阶段经历乐和苦。’

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持与此沙门、婆罗门正相反的观点。他们如下认为:‘有情的杂染有因也有缘。有情有因有缘而杂染。有情的清净有因也有缘。有情有因有缘而清净。有威力,有精进,有丈夫之势,有丈夫之勇。一切有情、一切生命、一切生物、一切有生命者并不是没有自在力、没有力量、没有精进,只是依靠命运、依靠结合、依靠本性而变化,通过六个阶段经历乐和苦。’居家者们,对此如何思考?此等沙门、婆罗门彼此之间是否持正相反的观点?”

“的确如此,尊师。”

101 “于是,居家者们,持‘有情的杂染没有因也没有缘。有情无因无缘而杂染。有情的清净没有因也没有缘。有情无因无缘而清净。没有威力,没有精进,没有丈夫之势,没有丈夫之勇。一切有情、一切生命、一切生物、一切有生命者没有自在力、没有力量、没有精进,只是依靠命运、依靠结合、依靠本性而变化,通过六个阶段经历乐和苦。’之如此说、如此见的彼沙门、婆罗门,他们必定如此。对于此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回避此三善法,对于此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受持并行持此三恶法。此为何故?因为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没有看到诸不善法的过患、虚假、杂染以及诸善法的出离、利益和清净。

尽管有因,却认为‘没有因’,此成为其邪见。尽管有因,却思考‘没有因’,此成为其邪思维。尽管有因,却声称‘没有因’,此成为其邪语。尽管有因,却宣说‘没有因’,有彼阿罗汉了知因,此成为与他们相违。尽管有因,却教导他人‘没有因’,此成为其对非法的传播。因为对非法的传播而自赞毁他。像这样,过去的善戒被舍弃,恶戒现前。此是邪见、邪思维、邪语、与圣者相违、对非法的传播、自赞毁他。因为邪见,所以此多种不善法于其生起。

于是,居家者们,有识之人如此深入思考:‘如果没有因,那么此受人尊敬之人身体破灭以后将会自我获得安稳。如果有因,那么此受人尊敬之人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但愿不要有因,但愿彼等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真实语者。然而,此受人尊敬之人于现世是受到智者呵责之人:“是恶戒、邪见、虚无论者。”如果有因,那么,像这样,此受人尊敬之人于两处都无利益,于现世受到智者的呵责,身体破灭,死后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像这样,此是其无戏论法,是恶终结的受持者,只往一个方面遍满而住立,断除了善的机会。’”

102 “于是,居家者们,持‘有情的杂染有因也有缘。有情有因有缘而杂染。有情的清净有因也有缘。有情有因有缘而清净。有威力,有精进,有丈夫之势,有丈夫之勇。一切有情、一切生命、一切生物、一切有生命者并不是没有自在力、没有力量、没有精进,只是依靠命运、依靠结合、依靠本性而变化,通过六个阶段经历乐和苦。’之如此说、如此见的彼沙门、婆罗门,他们必定如此。对于此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回避此三恶法,对于此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受持并行持此三善法。此为何故?因为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看到诸不善法的过患、虚假、杂染以及诸善法的出离、利益和清净。

因为有因,所以认为‘有因’,此成为其正见。因为有因,所以思维‘有因’,此成为其正思维。因为有因,所以声称‘有因’,此成为其正语。因为有因,所以宣说‘有因’,有彼阿罗汉了知因,此不成为与他们相违。因为有因,所以教导他人‘有因’,此成为其对正法的传播。因为对正法的传播而不自赞毁他。像这样,过去的恶戒被舍弃,善戒现前。此是正见、正思维、正语、不与圣者相违、对正法的传播、不自赞毁他。因为正见,所以此多种善法于其生起。

于是,居家者们,有识之人如此深入思考:‘如果有因,那么此受人尊敬之人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善道的天界。但愿有因,但愿彼等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真实语者。而且,此受人尊敬之人于现世是受到智者赞叹之人:“是有戒、正见、存在论者。”如果有因,那么,像这样,此受人尊敬之人于两处都有利益,于现世受到智者的赞叹,身体破灭,死后再生于善道的天界。像这样,此是其无戏论法,是善结的受持者,只往一个方面遍满而住立,没有断除善的机会。’”

103 “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不存在无色界。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持与此沙门、婆罗门正相反的观点。他们如下认为:‘到处均存在无色界。’居家者们,对此如何思考?此等沙门、婆罗门彼此之间是否持正相反的观点?”

“的确如此,尊师。”

“于是,居家者们,有识之人如此深入思考:‘此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不存在无色界。”我对此未见。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存在无色界。”我对此未知。未见、未知的我如果采纳一方加以言说:“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假”则其对我是不恰当。此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不存在无色界。”如果此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的言说是真实,那么具有此道理:“彼天是有色,是意所成,我肯定将再生到那里。”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存在无色界。”如果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的言说是真实,那么具有此道理:“彼天是无色,是想所成,我肯定将再生到那里。”进而,因为色等所作而存在着唇枪舌剑、口角、争论、诤论、辩论、离间语、妄语,“其在无色界到处都没有。”’其如此深入思考,为了对色的厌嫌,为了离贪,为了灭尽而行道。”

104 “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不存在有的灭尽。’居家者们,有沙门、婆罗门持与此沙门、婆罗门正相反的观点。他们如下认为:‘到处均存在有的灭尽。’居家者们,对此如何思考?此等沙门、婆罗门彼此之间是否持正相反的观点?”

“的确如此,尊师。”

于是,居家者们,有识之人如此深入思考:‘此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不存在有的灭尽。”我对此未见。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存在有的灭尽。”我对此未知。未见、未知的我如果采纳一方加以言说:“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假”,则其对我是不恰当。此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不存在有的灭尽。”如果此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的言说是真实,那么具有此道理:“彼天是无色,是想所成,我肯定将再生到那里。”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存在有的灭尽。”如果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的言说是真实,那么具有此道理:“我肯定于现世般涅槃。”此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不存在有的灭尽。”对于他们,此观点接近贪欲,接近束缚,接近欢喜,接近固执,接近取著。彼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到处均存在有的灭尽。”对于他们,此观点接近不贪欲,接近不束缚,接近不欢喜,接近不固执,接近不取著。其如此深入思考,为了对有的厌嫌,为了离贪,为了灭尽而行道。”

105 “居家者们,世上存在着此四种人。哪四种?居家者们,在此,有一种人苦行自己,从事自我苦行的实践。居家者们,在此,有一种人苦行其他,从事苦行其他的实践。居家者们,在此,有一种人苦行自己,从事自我苦行的实践,亦苦行其他,从事苦行其他的实践。居家者们,在此,有一种人不苦行自己,不从事自我苦行的实践,亦不苦行其他,不从事苦行其他的实践。其不苦行自己、不苦行其他,于现世依梵体自我住立,是无欲者,是寂灭者,是清凉者,是感受乐之人。”

106 “居家者们,什么样的人是苦行自己,从事自我苦行实践之人?在此,居家者们,有些人成为裸行者、便溺随意行者、舔手者、不接受供养者、被叫站住也不站住者。其不受用运来食物,不接受别请,不接受招待。其不从瓶口接受,不从锅口接受,不在围院里、不在鞭杖间、不在棍棒间、不在二人进食时、不从孕妇、不从哺乳妇女、不从与男性有过交往的女性、不对特别募集的食物、不对供养的食物予以接受,不在苍蝇群聚处接受。其不接受鱼,不接受肉,不喝米酒,不喝果酒,不喝酸粥。其为一户一口食者、二户二口食者,乃至七户七口食者。其接受一钵供养,亦接受二钵供养,乃至亦接受七钵供养。其隔一日进食,亦隔二日进食,乃至亦隔七日进食,像这样,亦从事并实践着半月定期进食。

其成为以蔬菜为食者、以秕谷为食者、以玄米为食者、以皮革屑为食者、以苔藓为食者、以糠为食者、以米汤为食者、以芝麻粉为食者、以草为食者、以牛粪为食者、以草木根果为食者,吃落下的果实而生存。

其穿麻布衣,穿粗麻布衣,穿裹尸衣,穿粪扫衣,穿树皮衣,穿羊皮衣,穿羊皮的编织衣,穿草衣,穿树叶衣,穿木片衣,穿毛发衣,穿兽毛衣,穿鸟毛衣。其拔除须发,成为从事并实践拔除须发者。

其是常立者,拒绝坐具。其是跪坐者,长期从事并实践着跪坐。其是卧荆棘者,倚靠在荆棘上。其是住木板者、卧露地者、卧一侧者、卧尘垢者、露地住者、随处住者、食腐食者,从事并实践着食腐食等行为。其是断饮者,从事并实践着断饮。其从事并实践着一日三次沐浴。

居家者们,像这样,从事着多种身体上的自我苦行实践而住。居家者们,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苦行自己,从事自我苦行实践之人。

那么,居家者们,什么样的人是苦行其他,从事苦行其他实践之人?在此,居家者们,有些人成为屠羊者、屠猪者、捕鸟者、捕鹿者、猎人、渔民、强盗、对强盗行刑者、屠牛者、狱卒或从事其他各种残忍行为之人。居家者们,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苦行其他,从事苦行其他实践之人。

那么,居家者们,什么样的人是苦行自己,从事自我苦行的实践,亦苦行其他,从事苦行其他实践之人?在此,诸比丘,有些人成为刹帝利灌顶王或婆罗门大家。其在城市的东方令人修建新的集会所,剃除须发,穿着粗陋的兽皮衣,以酥油涂身,以鹿角搔背,与王妃、婆罗门祭司一起进入新集会所。在那里,其直接卧在涂满绿色粪便的地上。有一头带着同种类牛犊的母牛,第一只乳房的奶,国王以此维生;第二只乳房的奶,王妃以此维生;第三只乳房的奶,婆罗门祭司以此维生;第四只乳房的奶,供献给火;剩余的奶,牛犊以此维生。其如下说道:‘这么多公牛杀掉用来祭祀。这么多公牛犊杀掉用来祭祀。这么多母牛犊杀掉用来祭祀。这么多公山羊杀掉用来祭祀。这么多公羊杀掉用来祭祀。这么多树砍掉用来祭祀。这么多吉祥草割掉用来祭祀。那些人变成奴隶、杂役、佣工,让他们在害怕棍杖、害怕恐怖、泪流满面中做准备。’居家者们,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苦行自己,从事自我苦行的实践,亦苦行其他,从事苦行其他实践之人。

那么,居家者们,什么样的人是不苦行自己,不从事自我苦行的实践,亦不苦行其他,不从事苦行其他实践之人,其不苦行自己、不苦行其他,于现世依梵体自我住立,是无欲者,是寂灭者,是清凉者,是感受乐之人?在此,诸比丘,如来之阿罗汉、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生于世上。其自我证知、证得、阐述了包含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人天众在内的此世界。其教导了初善、中善、后善、有内容、有形式、完整圆满、清净的法,令梵行明晰。某居家者或其孩子或其他各阶层的人听闻此法。听闻此法后,其对如来具足信仰。具足信仰的他如下思考:‘家庭生活障碍重重,如同行走在泥泞土路上,出家则似空旷露地。居家生活很难像贝磨珍珠般进行完全圆满、完全遍净的梵行。我剃除须发、披上僧衣而舍家出家如何?’此后,其舍弃或多或少的财产,舍弃或多或少的亲戚,剃除须发、披上僧衣而舍家出家。

像这样,出家以后,其具足比丘的学和戒,舍弃杀生,是杀生的远离者,是舍弃刀者,是舍弃剑者,具足惭愧,具足怜悯,心怀对一切生命的同情而住。舍弃不与取,是不与取的远离者,是所施与者,是等待施与者,自己住于不与取的清净。舍弃秽行,是梵行者,是淫法、秽法的远离者、慎行者。舍弃妄语,是远离妄语者,是实语者、真语者、信语者、诚语者、无欺诈世界者。舍弃离间语,是远离离间语者。不会为了离间而将此处所听讲与彼处,不会为了离间而将彼处所听讲与此处。像这样,令不和者融合,令和合者满足,乐意和合,欢喜和合,愉悦和合,讲述带来和合的话语。舍弃粗恶语,是远离粗恶语者。讲述悦耳、柔和、充满爱意、令人愉快、高雅、众所喜闻、众所欢喜之言。舍弃杂秽语,是远离杂秽语者,适时发话,讲述真实,表达意义,讲法说律,适时发表合理有度、令人铭记、意味深长的话语。

其远离对草木的破坏。是一食者,不吃夜食,是非时食的远离者。是观看欣赏舞蹈、歌曲、说书、演艺的远离者。是以装饰粉饰为目的受持花、香、油的远离者。是高广大床的远离者。是受持黄金、白银的远离者。是受持生谷物的远离者。是受持生肉的远离者。是受持妇女、女童的远离者。是受持女奴、男奴的远离者。是受持山羊、绵羊的远离者。是受持鸡、猪的远离者。是受持象、牛、马、骡的远离者。是受持田地、宅地的远离者。是从事遣使工作的远离者。是买卖的远离者。是短斤少两、使用伪币、藏尺掖寸的远离者。是贿赂、欺瞒、欺诈等蒙骗行为的远离者。是拦劫、杀害、绑架、伏击、掠夺等暴力行为的远离者。

其满足于蔽体的僧衣和果腹的托钵食。恰如有翅膀的鸟无论飞往哪里,都仅仅携带着翅膀飞翔。像这样,比丘满足于蔽体的僧衣和果腹的托钵食,无论走到哪里都受持而行。其因具足此圣戒蕴,所以内感无罪之乐。

其以眼观色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眼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眼根,对眼根加以防护。

以耳闻声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耳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耳根,对耳根加以防护。

以鼻嗅香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鼻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鼻根,对鼻根加以防护。

以舌品味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舌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舌根,对舌根加以防护。

以身接触触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身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身根,对身根加以防护。

以意知法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意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意根,对意根加以防护。其因具足诸根守护,所以内感无罪之乐。

其前进、后退时,皆是正知行者。前视、后视时,皆是正知行者。曲臂、伸臂时,皆是正知行者。受持僧伽梨衣、钵、衣时,皆是正知行者。吃、喝、咀嚼、品尝时,皆是正知行者。行大便、小便时,皆是正知行者。行走、站立、就座、睡眠、清醒、言语、沉默时,皆是正知行者。

其亦是这些圣戒蕴的具足者,亦是这些圣根守护的具足者,亦是这些圣念和正知的具足者,其亲近阿兰若、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吃完饭,结束托钵食以后,其结跏趺而坐,保持身体正直,于面前起念。其舍弃对世界的贪着,住于无贪欲之心。因为无贪欲,故心得到净化。其舍弃嗔恚,住于无嗔恚之心,哀愍一切有情,因为无嗔恚,故心得到净化。其舍弃昏沉、睡眠,远离昏沉、睡眠而住,是具有光明想者,是具有正念、正知者,心从昏沉、睡眠得到净化。其舍弃掉举、后悔,平静而住,内心寂静,舍弃掉举、后悔,心得到净化。其舍弃疑惑,超越疑惑而住,对善法无疑,舍弃疑惑,心得到净化。

其舍弃此五蓋,了知削弱自心的随烦恼。由于离开诸欲,离开诸不善法,其到达并住立于有浅观、有深观、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初禅。由于浅观和深观的寂灭,到达并住立于内部清净的心一境性,到达无浅观、无深观、具有因定而生喜和乐的第二禅。离开喜,住于舍,具念,具正知,以身体感知乐,到达并住立于圣者所称的‘有舍、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舍弃乐,舍弃苦,以前早已熄灭喜和忧,到达并住立于非苦非乐、舍念遍净的第四禅。

其以如此安定、遍净、净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任、住立、已达不动之心,将心转向宿住随念智。其随念着多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多个坏劫生、多个成劫生、多个坏成劫生。‘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感受这样的乐和苦,具有这样的寿命。从那里死后,我再生到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感受这样的乐和苦,具有这样的寿命。从那里死后,我再生到这里。’像这样,其随念着具有行相、具有境况的多种宿住。

其以如此安定、遍净、净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任、住立、已达不动之心,将心转向众有情的死生智。其以清净、非凡的天眼观察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善趣、恶趣的众有情的死亡、再生,了知众有情随业而行。‘事实上,这些受人尊敬的有情因为具足身恶业,具足语恶业,具足意恶业,诽谤圣人,是邪见者,是邪见业的受持者。他们的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然而,那些受人尊敬的有情因为具足身善业,具足语善业,具足意善业,不诽谤圣人,是正见者,是正见业的受持者。他们的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善道的天界。’像这样,其以清净、非凡的天眼观察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善趣、恶趣的众有情的死亡、再生,了知众有情随业而行。

其以如此安定、遍净、净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任、住立、已达不动之心,将心转向诸烦恼的灭尽智。其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的生起’,如实了知‘此是苦的灭尽’,如实了知‘此是通往苦灭尽的行道’。如实了知‘这些是烦恼’,如实了知‘此是烦恼的生起’,如实了知‘此是烦恼的灭尽’,如实了知‘此是通往烦恼灭尽的行道’。如此了知、如此见者,其心从欲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存在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无明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于解脱生起‘获得解脱’之智。了知‘生命已尽,梵行已毕,应作已作,无有再生’。诸比丘,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不苦行自己,不从事自我苦行的实践,亦不苦行其他,不从事苦行其他实践之人,其不苦行自己、不苦行其他,于现世依梵体自我住立,是无欲者,是寂灭者,是清凉者,是感受乐之人。”

如此听闻,萨罗的婆罗门居家者们对佛陀如下说道:“乔达摩尊者,实在是殊胜!乔达摩尊者,实在是殊胜!乔达摩尊者,恰似扶起跌倒者,打开覆盖物,给迷路之人指明道路,为了让有眼之人看到诸色而在黑暗中点亮灯火。像这样,乔达摩尊者采用多种方法阐明了法。在此,乔达摩尊者,我们皈依乔达摩尊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从今以后,请乔达摩尊者接受我们成为优婆塞,做我们一生的皈依处。”

(无戏论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