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学习Go语言主要基于如下几个方面:
- 发明人中有C语言作者参与,笔者工作中主要开发语言是C语言,对于C语言的改进,或者结合目前互联网服务等环境,看起来Go语言更为适合;
- C++太复杂了;
- Go语言使用排名等在上升,国内一些大厂也在使用,生态环境逐渐丰富;
- 在证券行业中如交易所、广发证券等也都有使用;
- 在快速开发和执行速度之间架起了桥梁。
对于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分享。
Go 语言的设计者们在语言设计之初,就拒绝了走语言特性融合的道路,选择了“做减法”并致力于打造一门简单的编程语言。
在 Go 语言中,不同类型变量是不能在一起进行混合计算的,这是因为 Go 希望开发人员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与 C 语言的“信任程序员”原则完全不同,因此你需要以显式的方式通过转型统一参与计算各个变量的类型。
提供了正交的语法元素,供后续组合使用:
- Go 语言无类型层次体系,各类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子类型的概念;
- 包之间相对独立,没有自包的概念;
- 实现某个接口时,无需像 Java 那样采用特定关键字修饰。
提供了“类型嵌入”,可以将已经实现的功能嵌入到新类型中,类似面向对象语言中的“继承”机制。且被嵌入的类型和新类型之间没有关系,甚至相互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比如:
// $GOROOT/src/sync/pool.go
type poolLocal struct {
private interface{}
shared []interface{}
Mutex
pad [128]byte
}
poolLocal结构体中嵌入了类型Mutex,可以通过poolLocal类型的变量直接调用Mutex类型的Lock、Unlock方法。
Go 放弃了传统的基于操作系统线程的并发模型,而采用了用户层轻量级线程,Go 将之称为 goroutine。
goroutine 占用的资源非常小,Go 运行时默认为每个 goroutine 分配的栈空间仅 2KB。goroutine 调度的切换也不用陷入(trap)操作系统内核层完成,代价很低。
且内置了了辅助并发设计的原语:channel和select。开发者可以通过语言内置的 channel 传递消息或实现同步,并通过 select 实现多路 channel 的并发控制。
Go 语言设计的初衷,就是面向解决真实世界中 Google 内部大规模软件开发存在的各种问题,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这些问题包括:程序构建慢、依赖管理失控、代码难于理解、跨语言构建难等。
- 重新设计编译单元和目标文件格式,实现 Go 源码快速构建,让大工程的构建时间缩短到类似动态语言的交互式解释的编译速度;
- 如果源文件导入它不使用的包,则程序将无法编译,不会编译额外的代码,缩短编译时间;
- 包路径是唯一的,而包名不必唯一的,降低包名起名的负担;
- 标准库丰富,其中net/http、crypto、encoding等包充分迎合了云原生时代的关于 API/RPC Web 服务的构建需求。
- Go语言定义了能做什么,还定义了不能做什么;
- 语法简洁,便于记忆;
- Go语言编译器速度非常快,显著减少项目构建的时间;
- 内置并发机制,不用使用特定的线程库,即:goroutine机制;
- 自带垃圾回收机制,不需要用户自己管理内存。
Go 语言使用了更加智能的编译器,并简化了解决依赖的算法,最终提供了更快的编译速度。 编译 Go 程序时,编译器只会关注那些直接被引用的库,而不是像 Java、C 和 C++那样,要遍历依赖链中所有依赖的库。
C/C++编译: 编译时-l -L选项遍历依赖的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