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09 lines (55 loc) · 20.1 KB

039.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09 lines (55 loc) · 20.1 KB

三十九.大馬城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央伽的馬城。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人們視你們為沙門。當人們問你們是誰的時候,你們會答: ‘我們是沙門。’

“比丘們,你們既然有沙門的名稱、沙門的身份,便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著手修習能成為沙門婆羅門的法,這才真正符合沙門的名稱、沙門的身份。當我們著手修習沙門婆羅門法的時候,我們的出家便會有結果、有得益,不會白費;在受用別人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也能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比丘們,什麼是能成為沙門婆羅門的法呢?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具有慚愧心。’ 比丘們,你們在具有慚愧心之後可能會自滿,可能會這樣想: ‘我們具有慚愧心已經足夠了,修行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沙門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了。’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讓我對你們說,你們身為沙門,便不要不盡沙門的本份,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什麼是更高的修行工作呢?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做到身行清淨,有自控,沒有隱藏,沒有破損,不會因自己身行清淨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比丘們,你們在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之後可能會自滿,可能會這樣想: ‘我們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已經足夠了,修行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沙門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了。’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讓我對你們說,你們身為沙門,便不要不盡沙門的本份,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什麼是更高的修行工作呢?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做到口行清淨,有自控,沒有隱藏,沒有破損,不會因自己口行清淨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比丘們,你們在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之後可能會自滿,可能會這樣想: ‘我們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已經足夠了,修行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沙門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了。’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讓我對你們說,你們身為沙門,便不要不盡沙門的本份,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什麼是更高的修行工作呢?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做到意行清淨,有自控,沒有隱藏,沒有破損,不會因自己意行清淨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比丘們,你們在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之後可能會自滿,可能會這樣想: ‘我們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已經足夠了,修行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沙門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了。’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讓我對你們說,你們身為沙門,便不要不盡沙門的本份,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什麼是更高的修行工作呢?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做到命清淨,有自控,沒有隱藏,沒有破損,不會因自己命清淨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比丘們,你們在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之後可能會自滿,可能會這樣想: ‘我們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已經足夠了,修行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沙門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了。’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讓我對你們說,你們身為沙門,便不要不盡沙門的本份,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什麼是更高的修行工作呢?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守護根門。我們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我們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我們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我們在耳聽到聲之後……我們在鼻嗅到香之後……我們在舌嚐到味之後……我們在身感到觸之後……我們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我們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我們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 比丘們,你們在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守護根門之後可能會自滿,可能會這樣想: ‘我們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守護根門已經足夠了,修行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沙門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了。’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讓我對你們說,你們身為沙門,便不要不盡沙門的本份,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什麼是更高的修行工作呢?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飲食知量,如理計量真正所需。我們受用食物不是為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麗的身段、得到美麗的外貌,而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平息身體的苦困,因此有助修習梵行。我們受用食物是要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我們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你們在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之後可能會自滿,可能會這樣想: ‘我們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已經足夠了,修行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沙門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了。’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讓我對你們說,你們身為沙門,便不要不盡沙門的本份,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什麼是更高的修行工作呢?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保持覺醒,在白天的時候,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1;在初夜時分,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中夜時分,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在後夜時分起來後,又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 比丘們,你們在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之後可能會自滿,可能會這樣想: ‘我們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已經足夠了,修行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沙門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了。’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讓我對你們說,你們身為沙門,便不要不盡沙門的本份,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什麼是更高的修行工作呢?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們要具有念和覺知,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有覺知;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有覺知;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感受味覺有覺知;在大便、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在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時候,對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有覺知。’ 比丘們,你們在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具有念和覺知之後可能會自滿,可能會這樣想: ‘我們具有慚愧心、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清淨、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具有念和覺知已經足夠了,修行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沙門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了。’ 比丘們,讓我告訴你們,讓我對你們說,你們身為沙門,便不要不盡沙門的本份,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什麼是更高的修行工作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他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然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棄世上的貪欲,超越貪欲;內心清除了貪欲。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貸款營商而得到成功的人,清還所有債款後還有餘錢來養家。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比丘們,又正如一個有病的人,身體有病痛,沒有胃口,沒有體力,過了一些時候他康復了,有胃口,有體力。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比丘們,又正如一個被囚禁在牢房的人,過了一些時候他獲釋了,得到安樂,沒有困苦,財物沒有損失。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比丘們,又正如一個奴僕,沒有自由,受人支配,不能隨心所欲到處走,過了一些時候他恢復自由身,重獲自由,不受人支配,可以隨心所欲到處走。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比丘們,又正如一個帶著財物的人,要穿過一個遼闊的荒野,過了一些時候他平安地穿過了那個荒野,沒有任何財物損失。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如果不捨棄五蓋的話,他就被視為欠債、患病、囚犯、奴僕、穿越荒野那樣。一位比丘如果捨棄五蓋的話,他就被視為沒有債項、健康、出獄、得自由身、抵達安穩之地那樣。

“他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一位熟練的浴師或他的徒弟,把皂粉倒進鐵桶,再倒進水來把它搓成皂球,這時整團皂球內內外外都充遍水份,水份不會滲漏出來。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泉水池,清涼的泉水從泉眼不斷湧出,泉水注滿、充滿了整個水池;外面的水不論從東面、南面、西面、北面都不能注入這個水池,即使下雨,雨水也不能注入這個水池;整個水池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涼的泉水所充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離喜的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離喜的樂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蓮池裏的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它們在水中生長,依賴水份,在水中得到滋養,一些還沒長出水面的蓮花,它們由頂部至根部都注滿、充滿了清涼的池水,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池水所充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離喜的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離喜的樂所充遍。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清淨、明晰的心地坐著,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淨、明晰的心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坐著的人,他穿了白色的衣服,連頭也蓋著,他的身體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蓋上白色的衣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清淨、明晰的心地坐著,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淨、明晰的心所充遍。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宿命智。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從自己的村落走去第二個村落,又從第二個村落走去第三個村落,又再從第三個村落返回自己的村落。他心想: ‘我從自己的村落走去第二個村落,在那裏我曾那樣站立、那樣坐下、那樣說話、那樣靜默。又從第二個村落走去第三個村落,在那裏我曾那樣站立、那樣坐下、那樣說話、那樣靜默。又再從第三個村落返回自己的村落。’ 同樣地,這位比丘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宿命智。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眾生生死智。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有眼睛的人,站在兩所房屋中間,能看見人們從兩所房屋的門口進進出出,也能看見人們正在走向哪一所房屋。同樣地,這位比丘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眾生生死智。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有眼睛的人,站在位於高山上的湖邊,湖水清晰、清澄、清澈,能看見湖裏的螺貝、沙石、游動的魚群。他心想: ‘這些湖水清晰、清澄、清澈,水裏有螺貝、沙石、游動的魚群。’ 同樣地,這位比丘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樣的比丘可稱為一位沙門、一位婆羅門、一位清洗了罪業的人、一位熟習吠陀的人、一位精通教義的人2、一位聖者、一位阿羅漢。

“比丘們,什麼樣的比丘才是一位沙門呢?止息了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這樣的比丘就是一位沙門。

“比丘們,什麼樣的比丘才是一位婆羅門呢?摒棄了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這樣的比丘就是一位婆羅門。

“比丘們,什麼樣的比丘才是一位清洗了罪業的人呢?清洗了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這樣的比丘就是一位清洗了罪業的人。

“比丘們,什麼樣的比丘才是一位熟習吠陀的人呢?知道什麼是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這樣的比丘就是一位熟習吠陀的人。

“比丘們,什麼樣的比丘才是一位精通教義的人呢?排除了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這樣的比丘就是一位精通教義的人。

“比丘們,什麼樣的比丘才是一位聖者呢?遠離了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這樣的比丘就是一位聖者。

“比丘們,什麼樣的比丘才是一位阿羅漢呢?遠離了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這樣的比丘就是一位阿羅漢。”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大馬城經完


Footnotes

  1. “障蓋法” (āvaraṇiya-dhamma)跟 “五蓋” (nīvaraṇa)同義,指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五種遮蓋心靈的東西。

  2. 婆羅門(brāhmaṇa)、清洗了罪業的人(nahātaka)、熟習吠陀的人(vedagū)、精通教義的人(sottiya)四個詞語用於婆羅門教,但佛陀在這裏把這些詞義引申為 “真正的宗教人士”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