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256 lines (628 loc) · 117 KB

14.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256 lines (628 loc) · 117 KB

十四.大本經

1.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的香樹小室。

這時候,一些比丘在吃過食物後聚集在香樹的圓帳篷,當中生起了這段有關過去生的法語: “過去生是這樣的,過去生是這樣的。”

2.世尊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聽到那些比丘的談話,於是起座前往香樹的圓帳篷,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剛才你們談論的是什麼呢?你們談論到哪裏呢?”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比丘對他說: “大德,我們在吃過食物後聚集在香樹的圓帳篷,當中生起了這段有關過去生的法語: ‘過去生是這樣的,過去生是這樣的。’ 正當我們在談論的時候,世尊便來到了。”

3.“比丘們,你們想聽有關過去生的法語嗎?”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講說有關過去生的法語,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4.“比丘們,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在三十一劫之前,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同在那三十一劫之前,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在這個賢劫之中,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同在這個賢劫之中,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同在這個賢劫之中,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同在這個賢劫之中,現在有我.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

5.“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婆羅門,出身於婆羅門種族。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婆羅門,出身於婆羅門種族。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婆羅門,出身於婆羅門種族。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

6.“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憍陳如。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同是憍陳如。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同是憍陳如。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迦葉。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同是迦葉。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同是迦葉。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喬答摩。

7.“比丘們,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八萬年。在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七萬年。在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六萬年。在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四萬年。在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三萬年。在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兩萬年。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很短少,壽命長的都只有一百歲或一百歲多些。

8.“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波吒釐樹下覺悟。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白芒果樹下覺悟。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娑羅樹下覺悟。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合歡樹下覺悟。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無花果樹下覺悟。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榕樹下覺悟。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在菩提樹下覺悟。

9.“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騫荼和提舍。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阿毗浮和波婆。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須那和優多羅。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聰慧和復生。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鍾愛和善超。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帝須和婆羅墮闍。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舍利弗和目犍連。

10.“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六百八十萬人,一次有十萬人,一次有八萬人。

“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十萬人,一次有八萬人,一次有七萬人。

“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八萬人,一次有七萬人,一次有六萬人。

“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四萬人。

“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三萬人。

“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兩萬人。

“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11.“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無憂。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安穩行。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平息。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覺生。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安生。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善友。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阿難。

12.“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槃頭王,母親名叫槃頭王后,槃頭王的王城名叫槃頭城。

“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日光王,母親名叫光亮王后,日光王的王城名叫日光城。

“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善悅王,母親名叫美譽王后,善悅王的王城名叫無比城。

“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火授婆羅門,母親名叫毗沙迦婆羅門。那時的國王名叫羇摩,羇摩王的王城名叫羇摩城。

“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祭授婆羅門,母親名叫優多羅婆羅門。那時的國王名叫須跋,須跋王的王城名叫須跋城。

“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梵授婆羅門,母親名叫具財婆羅門。那時的國王名叫其基,其基王的王城名叫波羅奈。

“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淨飯王,母親名叫摩耶王后,淨飯王的王城是迦毗羅衛。”

世尊.善逝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13.世尊離去不久,在那些比丘當中生起了這段說話: “賢友們,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如來有大威德、大力量!過去的佛陀已經入滅,他們斷除戲論、斷除邪途、止息輪轉、超越眾苦,但如來仍能憶起他們的出身、名稱、種族、壽元、上首弟子、弟子聚集,仍能指出那些世尊是什麼樣的出身、什麼樣的名稱、什麼樣的種族、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安住、什麼樣的解脫。賢友們,究竟是如來善洞悉法界而知道以上的事情,還是天神告訴他而知道以上的事情呢?”

14.正當那些比丘在談論的時候,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香樹的圓帳篷,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剛才你們談論的是什麼呢?你們談論到哪裏呢?”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比丘把以上的說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然後再說: “正當我們在談論的時候,世尊便來到了。”

15.“比丘們,如來是善洞悉法界而知道以上的事情的。

“比丘們,你們想聽多一些有關過去生的法語嗎?”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講說多一些有關過去生的法語,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16.“比丘們,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憍陳如。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八萬年。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波吒釐樹下覺悟。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騫荼和提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六百八十萬人,一次有十萬人,一次有八萬人。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無憂。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槃頭王,母親名叫槃頭王后,槃頭王的王城名叫槃頭城。

17.“比丘們,毗婆尸菩薩在兜率天命終,然後有念、有覺知地入母胎。這是自然之法。

“比丘們,菩薩在兜率天命終然後入母胎時,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在一個世間與另一個世間之間的黑暗深淵──那裏暗無天日、充滿黑暗,在那個充滿黑暗的地方,即使宏偉日月的光芒也照不到那裏──也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使得投生在那裏的眾生能夠互相看見對方。十千世界發生各種震動;世間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這是自然之法。

“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有四個天子從四方到來保護菩薩和菩薩母親四方,不讓任何人或非人傷害。這是自然之法。

18.“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親自然具有戒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自然之法。

19.“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親不會生起對男性的欲念,內心超越了各種對男性的染著。這是自然之法。

20.“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親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這是自然之法。

21.“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親快樂,沒有任何疾病,身體沒有疲勞。菩薩母親能看透腹部,看見胎兒細小的肢體與沒有缺漏的各種根。比丘們,就正如一顆美麗、優質、有八個切面、精工雕琢、晶瑩、剔透、完美的琉璃珠,它穿在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或淡色的線上。一個有眼睛的人放在手上觀看,他知道: ‘這是一顆美麗、優質、有八個切面、精工雕琢、晶瑩、剔透、完美的琉璃珠,那是一條顏色線。’ 同樣地,菩薩母親能看透腹部,看見胎兒細小的肢體與沒有缺漏的各種根。這是自然之法。

22.“比丘們,菩薩出生七天,菩薩母親命終,投生在兜率天之中。這是自然之法。

23.“比丘們,其他女士懷胎九至十個月,菩薩母親不像其他女士,她懷胎足足十個月。這是自然之法。

24.“比丘們,其他女士坐下或躺下來分娩,菩薩母親不像其他女士,她站著來分娩。這是自然之法。

25.“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首先由天神來抱菩薩,之後才由人來抱。這是自然之法。

26.“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菩薩沒有觸碰大地,有四個天子抱菩薩到菩薩母親面前站著,然後說: ‘王后,真可喜!你誕下一個有大能力的兒子!’ 這是自然之法。

27.“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身體潔淨,沒有染上水、痰、血等任何不淨。比丘們,就正如寶石包在迦尸布之中,寶石不會染著迦尸布,迦尸布也不會染著寶石。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兩者都清淨。同樣地,菩薩出母胎時,身體潔淨,沒有染上水、痰、血等任何不淨。這是自然之法。

28.“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空中出現兩道流水,一道冷水,一道暖水,給菩薩和菩薩母親潔淨之用。這是自然之法。

29.“比丘們,菩薩剛出生時,以平穩腳步站立,然後向北行走七步,有一把白傘遮蓋著他,他向各方觀望,說出有份量的說話: ‘我是世間最高的,我是世間至極的,我是世間第一的;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這是自然之法。

30.“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在一個世間與另一個世間之間的黑暗深淵──那裏暗無天日、充滿黑暗,在那個充滿黑暗的地方,即使宏偉日月的光芒也照不到那裏──也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使得投生在那裏的眾生能夠互相看見對方。十千世界發生各種震動;世間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這是自然之法。

31.“比丘們,當毗婆尸太子誕生後,人們通知槃頭王: ‘大王,你的兒子誕生了。大王去看他吧。’

“比丘們,槃頭王去看太子,之後對多個婆羅門相師說: ‘賢者們,請你們為太子看相吧。’

“比丘們,婆羅門相師為太子看相,然後對槃頭王說: ‘大王,真可喜!你得了一個有大能力的兒子!大王,你有得著,你有善得!你的家族得了一個這樣的兒子!大王,這位太子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具有三十二大人相的人只有兩種去處而沒有其他,他如果在家庭中生活,會成為一位能征服四方、國土太平、具有七寶的轉輪王。轉輪王的七寶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將士寶;有多於一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勇氣,有英雄的質素,能摧毀敵軍。轉輪王用正法征服四海之內的大地而不用棒杖、不用武器。他如果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會成為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揭開世間的遮蔽。

32.“ ‘大王,這位太子具有哪三十二相呢?

“ ‘大王,這位太子足掌平滿。大王,太子足掌平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足底有千幅輪,輪框、輪幅、輪轂皆圓滿。大王,太子足底有千幅輪,輪框、輪幅、輪轂皆圓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足跟圓滿。大王,太子足跟圓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手足指長。大王,太子手足指長,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手足柔嫩。大王,太子手足柔嫩,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手足指有網紋。大王,太子手足指有網紋,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腳踝突出。大王,太子腳踝突出,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腿纖如羚。大王,太子腿纖如羚,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站立不彎身時,能垂手及膝。大王,太子站立不彎身時,能垂手及膝,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陰部密隱。大王,太子陰部密隱,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身色金黃。大王,太子身色金黃,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皮膚細滑,塵垢不著。大王,太子皮膚細滑,塵垢不著,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身毛整齊,一毛孔生一毛。大王,太子身毛整齊,一毛孔生一毛,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身毛聳立,毛色青黑,向右捲曲。大王,太子身毛聳立,毛色青黑,向右捲曲,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身體直如梵天。大王,太子身體直如梵天,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四肢、雙肩、腰身七處豐滿。大王,太子四肢、雙肩、腰身七處豐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上身如獅。大王,太子上身如獅,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腋窩平滿。大王,太子腋窩平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軀體如榕,雙手伸展與身體等長。大王,太子軀體如榕,雙手伸展與身體等長,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雙肩平正。大王,太子雙肩平正,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舌嚐上味。大王,太子舌嚐上味,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面頰如獅。大王,太子面頰如獅,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具四十齒。大王,太子具四十齒,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牙齒平正。大王,太子牙齒平正,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齒齒無隙。大王,太子齒齒無隙,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犬齒潔白。大王,太子犬齒潔白,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具廣長舌。大王,太子具廣長舌,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話音如梵天,唸誦如杜鵑。大王,太子話音如梵天,唸誦如杜鵑,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雙目青黑。大王,太子雙目青黑,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睫毛如牛。大王,太子睫毛如牛,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眉間長有柔軟白毛。大王,太子眉間長有柔軟白毛,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頭如戴有頭巾。大王,太子頭如戴有頭巾,這是一種大人相。

33.“ ‘大王,這位太子具有這三十二大人相。具有三十二大人相的人只有兩種去處而沒有其他,他如果在家庭中生活,會成為一位能征服四方、國土太平、具有七寶的轉輪王。轉輪王的七寶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將士寶;有多於一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勇氣,有英雄的質素,能摧毀敵軍。轉輪王用正法征服四海之內的大地而不用棒杖、不用武器。他如果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會成為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揭開世間的遮蔽。’

“比丘們,槃頭王為眾婆羅門相師披上無瑕的衣,然後以各種物品賞賜給他們。

34.“比丘們,槃頭王找多個保姆來照顧毗婆尸太子,一些哺乳,一些替他沐浴,一些照料他,一些抱他。有人為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持白傘,日夜為他遮擋寒風、烈日、落葉、塵垢、霜雪。

“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深得許多人的鍾愛和歡喜。就正如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深得許多人的鍾愛和歡喜,同樣地,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深得許多人的鍾愛和歡喜。人們爭著要抱他。

35.“比丘們,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有悅耳的聲音、美妙的聲音、甜美的聲音、可愛的聲音。就正如在喜瑪拉雅山的迦陵頻伽鳥有悅耳、美妙、甜美、可愛的聲音,同樣地,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有悅耳的聲音、美妙的聲音、甜美的聲音、可愛的聲音。

36.“比丘們,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有天眼的業報,無論日夜都能看見整個由旬的事物。

37.“比丘們,初生的毗婆尸太子如三十三天那樣,看事物時眼睛不會眨動。因他看事物時眼睛不眨動,於是 ‘毗婆尸、毗婆尸’ 這個名字便因此而生起。

“槃頭王在處理仲裁時,會先抱毗婆尸太子坐在自己的膝部,然後才對人作出訓示。坐在父王膝部的毗婆尸太子能細心分析,明白裁決。因他能細心分析,明白裁決,於是 ‘毗婆尸、毗婆尸’ 這個名字便更加因此而生起。

38.“比丘們,槃頭王為毗婆尸太子建造三座宮殿,一座在雨季時居住,一座在冬季時居住,一座在夏季時居住,當中以五欲來侍奉毗婆尸太子。在雨季時,四個月他都不用從宮殿上走下來。

第一本生誦完

1.“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過了許多年、許多百年、許多千年之後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安排車輛,我要到園地遊覽。’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毗婆尸太子說: ‘王子,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婆尸太子登上御駕,然後和其他車輛一起前往園地。

2.“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前往園地途中,看見一個老人彎起腰背、靠柺杖行路、渾身顫抖、身體虛弱、年華逝去,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為什麼那人會這樣子的呢?為什麼他的頭髮跟別人不同,為什麼他的身體跟別人不同呢?’

“ ‘王子,這就是老了。’

“ ‘車伕賢友,什麼是老呢?’

“ ‘王子,老就是不能活得久了。’

“ ‘車伕賢友,我是否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呢?’

“ ‘王子,你和我都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

“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今天不到園地遊覽了。現在返回王宮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返回王宮。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回到王宮那裏,悶悶不樂,心想: ‘現在得悉,生真是一種禍患!因為生,所以便有老的出現。’

3.“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開心嗎?太子到園地遊覽高興嗎?’

“ ‘大王,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開心,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高興。’

“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時看見些什麼呢?’

“於是,車伕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槃頭王。

4.“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心想: ‘不要讓毗婆尸太子放棄王位,不要讓毗婆尸太子出家!不要讓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成真!’

“比丘們,於是,槃頭王提供更多五欲來侍奉毗婆尸太子,想令毗婆尸太子不出家,想令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不會成真。那時候,毗婆尸太子不停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

5.“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過了許多年、許多百年、許多千年之後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安排車輛,我要到園地遊覽。’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毗婆尸太子說: ‘王子,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婆尸太子登上御駕,然後和其他車輛一起前往園地。

6.“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前往園地途中,看見一個病人在重病中受苦,躺在自己的大小二便之中,要靠別人扶起床,要靠別人扶下床,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為什麼那人會這樣子的呢?為什麼他的眼睛跟別人不同,為什麼他的聲音跟別人不同呢?’

“ ‘王子,這就是病了。’

“ ‘車伕賢友,什麼是病呢?’

“ ‘王子,病就是不能從疾患之中復原。’

“ ‘車伕賢友,我是否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呢?’

“ ‘王子,你和我都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

“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今天不到園地遊覽了。現在返回王宮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返回王宮。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回到王宮那裏,悶悶不樂,心想: ‘現在得悉,生真是一種禍患!因為生,所以便有老的出現,便有病的出現。’

7.“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開心嗎?太子到園地遊覽高興嗎?’

“ ‘大王,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開心,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高興。’

“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時看見些什麼呢?’

“於是,車伕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槃頭王。

8.“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心想: ‘不要讓毗婆尸太子放棄王位,不要讓毗婆尸太子出家!不要讓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成真!’

“比丘們,於是,槃頭王提供更多五欲來侍奉毗婆尸太子,想令毗婆尸太子不出家,想令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不會成真。那時候,毗婆尸太子不停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

9.“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過了許多年、許多百年、許多千年之後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安排車輛,我要到園地遊覽。’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毗婆尸太子說: ‘王子,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婆尸太子登上御駕,然後和其他車輛一起前往園地。

10.“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前往園地途中,看見一群穿著雜色喪衣的人,抬著一副棺木,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為什麼那群穿著雜色喪衣的人,抬著一副棺木呢?’

“ ‘王子,這就是死了。’

“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駕車前往死者那裏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駕車前往死者那裏。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看見死者後,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什麼是死呢?’

“ ‘王子,死就是父母和其餘親屬不能再見到死者,死者也不能再見到父母和其餘親屬了。’

“ ‘車伕賢友,我是否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呢?父母和其餘親屬是否將不能再見到我,我也將不能再見到父母和其餘親屬呢?’

“ ‘王子,你和我都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父母和其餘親屬將不能再見到你,你也將不能再見到父母和其餘親屬。’

“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今天不到園地遊覽了。現在返回王宮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返回王宮。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回到王宮那裏,悶悶不樂,心想: ‘現在得悉,生真是一種禍患!因為生,所以便有老的出現,便有病的出現,便有死的出現。’

11.“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開心嗎?太子到園地遊覽高興嗎?’

“ ‘大王,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開心,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高興。’

“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時看見些什麼呢?’

“於是,車伕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槃頭王。

12.“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心想: ‘不要讓毗婆尸太子放棄王位,不要讓毗婆尸太子出家!不要讓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成真!’

“比丘們,於是,槃頭王提供更多五欲來侍奉毗婆尸太子,想令毗婆尸太子不出家,想令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不會成真。那時候,毗婆尸太子不停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

13.“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過了許多年、許多百年、許多千年之後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安排車輛,我要到園地遊覽。’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毗婆尸太子說: ‘王子,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婆尸太子登上御駕,然後和其他車輛一起前往園地。

14.“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前往園地途中,看見一個剃髮、穿袈裟衣的出家人,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為什麼那人會這樣子的呢?為什麼他的頭跟別人不同,為什麼他的衣服跟別人不同呢?’

“ ‘王子,這就是出家人了。’

“ ‘車伕賢友,什麼是出家人呢?’

“ ‘王子,出家人就是善修法行、善修止息、善修善行、善修福德、善修不惱害、善修悲憫眾生的人了。’

“ ‘車伕賢友,十分好!車伕賢友,出家人就是善修法行、善修止息、善修善行、善修福德、善修不惱害、善修悲憫眾生的人!車伕賢友,既然這樣,駕車前往出家人那裏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駕車前往出家人那裏。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問出家人: ‘賢友,為什麼你會這樣子的呢?為什麼你的頭跟別人不同,為什麼你的衣服跟別人不同呢?’

“ ‘王子,我就是出家人了。’

“ ‘賢友,什麼是出家人呢?’

“ ‘王子,出家人就是善修法行、善修止息、善修善行、善修福德、善修不惱害、善修悲憫眾生的人了。’

“ ‘賢友,十分好!賢友,出家人就是善修法行、善修止息、善修善行、善修福德、善修不惱害、善修悲憫眾生的人!’

15.“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你自己駕車返回王宮吧。我就在這裏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自己駕車返回王宮。毗婆尸太子就在那裏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16.“比丘們,槃頭城內八萬四千人的大眾聽到毗婆尸太子出家的消息後,心想: ‘毗婆尸太子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那一定是非凡的法和律,那一定是非凡的出家!我們何不也一起出家呢!’

“比丘們,八萬四千大眾跟隨毗婆尸菩薩,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那時候,大眾圍繞著毗婆尸菩薩在村落、市鎮、王城之間遊行。

17.“比丘們,那時候,毗婆尸菩薩在閒靜處生起這種想法: ‘我不要安住在這種擠擁之中,讓我離群獨處,安住在退隱之中吧。’

“比丘們,之後毗婆尸菩薩離群獨處,安住在退隱之中。八萬四千個出家人到一個地方,毗婆尸菩薩到另一個地方。

18.“比丘們,毗婆尸菩薩安住在閒靜處時生起這種想法: ‘這個世間充滿憂苦,有生、有老、有死,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從老死之苦出離的方法。要到什麼時候,才知道從老死之苦出離的方法呢!’

“比丘們,於是,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老死,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老死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生帶來老死,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生,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生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有帶來生,以有為條件而有生。’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有,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有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取帶來有,以取為條件而有有。’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取,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取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愛帶來取,以愛為條件而有取。’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愛,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愛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受帶來愛,以受為條件而有愛。’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受,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受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觸帶來受,以觸為條件而有受。’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觸,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觸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六入帶來觸,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六入,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六入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名色帶來六入,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名色,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名色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識帶來名色,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識,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識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名色帶來識,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

19.“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觀察到名色帶來識這裏便轉回頭了。這是屬於有生、有老、有死,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的範疇,這就是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 ‘集起,集起!’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之前從沒有聽過這些法義,之後,在這些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20.“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老死,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老死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生便沒有老死,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生,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生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有便沒有生,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有,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有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取便沒有有,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取,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取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愛便沒有取,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愛,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愛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受便沒有愛,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受,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受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觸便沒有受,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觸,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觸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六入便沒有觸,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六入,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六入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名色便沒有六入,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名色,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名色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識便沒有名色,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識,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識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名色便沒有識,名色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

21.“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我已得到覺悟的道路了!這就是名色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 ‘息滅,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之前從沒有聽過這些法義,之後,在這些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22.“比丘們,之後毗婆尸菩薩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因他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不久內心便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第二誦完

1.“比丘們,那時候,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心想: ‘讓我說法吧。’

“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再想: ‘我所證得的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但是,人們以五蘊為棲所,對這棲所愛喜,對這棲所愛著,對這棲所感到歡喜。對五蘊這棲所愛喜、愛著、感到歡喜的人,是很難看見緣起這處地方的,是很難看見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這處地方的。如果我對別人說法,人們將不會明白,我只會為自己帶來疲勞,只會白廢心機。’

2.“比丘們,那時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心中生起兩首獨特、以前從沒聽過的偈:

“ ‘此法難體證,

 難為人解說,

 人受貪瞋蔽,

 不能覺此法。

 

 此法逆流上,

 深細及難見,

 人受黑暗蔽,

 不能見此法。’

“比丘們,經過考慮,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傾向於不說法。那時候,有一位大梵天知道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他心想: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傾向於不說法。這真是世間的損失!世間的損毀!’

3.“比丘們,那時候,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那位大梵天在梵世間隱沒,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右膝跪地,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合掌,然後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願世尊說法。大德,願善逝說法。那些眼睛少塵垢的眾生,如果沒有機會聽法的話便會很可惜;總是有人會明白法義的。’

4.“比丘們,大梵天說了這番話後,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對他說: ‘梵天,我是想過說法的,我所證得的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但是,人們以五蘊為棲所,對這棲所愛喜,對這棲所愛著,對這棲所感到歡喜。對五蘊這棲所愛喜、愛著、感到歡喜的人,是很難看見緣起這處地方的,是很難看見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這處地方的。如果我對別人說法,人們將不會明白,我只會為自己帶來疲勞,只會白廢心機。’

5.“比丘們,大梵天第二次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願世尊說法。大德,願善逝說法。那些眼睛少塵垢的眾生,如果沒有機會聽法的話便會很可惜;總是有人會明白法義的。’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第二次對他說: ‘梵天,我是想過說法的,我所證得的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但是,人們以五蘊為棲所,對這棲所愛喜,對這棲所愛著,對這棲所感到歡喜。對五蘊這棲所愛喜、愛著、感到歡喜的人,是很難看見緣起這處地方的,是很難看見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這處地方的。如果我對別人說法,人們將不會明白,我只會為自己帶來疲勞,只會白廢心機。’

6.“比丘們,大梵天第三次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願世尊說法。大德,願善逝說法。那些眼睛少塵垢的眾生,如果沒有機會聽法的話便會很可惜;總是有人會明白法義的。’

“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聽了梵天的請求,對眾生生起了悲心,然後用佛眼觀察世間。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用佛眼觀察世間時,看見有眼睛少塵垢的眾生,有眼睛多塵垢的眾生;有利根的眾生,有鈍根的眾生;有高質素的眾生,有低質素的眾生;有易受教化的眾生,有難受教化的眾生;有些眾生明白不善行為的過咎。

“就正如蓮池裏的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它們在水中生長,依賴水份,在水中得到滋養。有一些蓮花還沒長出水面;有一些蓮花已經長到水面;有一些蓮花已經長出水面,不沾水漬。

“比丘們,同樣地,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用佛眼觀察世間時,看見有眼睛少塵垢的眾生,有眼睛多塵垢的眾生;有利根的眾生,有鈍根的眾生;有高質素的眾生,有低質素的眾生;有易受教化的眾生,有難受教化的眾生;有些眾生明白不善行為的過咎。

7.“比丘們,大梵天知道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於是對他說出以下偈頌:

“ ‘如人站立山峰上,

 垂望各各諸眾生,

 現請具眼之智者,

 攀登正法之宮殿,

 以無憂惱心垂望,

 受制生死之眾生。

 

 現請具眼之智者,

 起座到世間遊行,

 世尊於世間說法,

 將有解法義之人。’

“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以偈頌來回答大梵天:

“ ‘之前恐說法徒勞,

 寧可不說出世法;

 今為眾開甘露門,

 具耳之人得敬信。’

“比丘們,大梵天心想: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答應我說法了。’ 他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右繞,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8.“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這樣想: ‘我首先應向誰說法呢?誰可以很快明白這法義呢?’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再想: ‘住在槃頭城的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是智者、賢者、有經驗的人、眼睛長期少塵垢的人。讓我首先向他們說法吧。他們將會很快明白這法義。’

“比丘們,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波吒釐樹下隱沒,在槃頭城的羇摩鹿野苑出現。

9.“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對守園人說: ‘守園人賢友,來吧,你進入槃頭城,然後對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說: “大德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住在羇摩鹿野苑,他想見你們。” ’

“比丘們,守園人回答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大德,是的。’ 之後進入槃頭城,然後對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說: ‘大德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住在羇摩鹿野苑,他想見你們。’

10.“比丘們,於是,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吩咐安排多部車輛,他們各自登上其中一部,和其他車輛一起從槃頭城出發,前往羇摩鹿野苑。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他們下車徒步前往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11.“於是,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由淺入深地為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知道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他們講說佛陀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

“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12.“那時候,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

“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世尊、皈依法。願我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們能受具足戒。’

13.“比丘們,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為他們講說行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湼槃的利益。不久,他們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14.“比丘們,槃頭城內八萬四千人的大眾聽到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住在羇摩鹿野苑及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在他座下出家的消息後,心想: ‘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座下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那一定是非凡的法和律,那一定是非凡的出家!我們何不也一起出家呢!’

“比丘們,八萬四千大眾離開槃頭城前往羇摩鹿野苑,去到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15.“於是,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由淺入深地為八萬四千大眾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知道八萬四千大眾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他們講說佛陀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

“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八萬四千大眾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16.“那時候,八萬四千大眾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

“八萬四千大眾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世尊、皈依法。願我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們能受具足戒。’

17.“比丘們,八萬四千大眾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為他們講說行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湼槃的利益。不久,他們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18.“比丘們,最初出家的八萬四千出家眾聽到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羇摩鹿野苑說法的消息後,便前往羇摩鹿野苑,去到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19.“於是,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由淺入深地為八萬四千出家眾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知道八萬四千出家眾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他們講說佛陀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

“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八萬四千出家眾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20.“那時候,八萬四千出家眾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

“八萬四千出家眾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僧。願我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們能受具足戒。’

21.“比丘們,八萬四千出家眾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為他們講說行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湼槃的利益。不久,他們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22.“比丘們,那時候,有六百八十萬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槃頭城。毗婆尸菩薩在閒靜處生起這種想法: ‘現在有六百八十萬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槃頭城。讓我吩咐比丘遊行說法,六年後才回來講說波羅提木叉吧。’

23.“比丘們,那時候,大梵天知道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那位大梵天在梵世間隱沒,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合掌,然後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大德,現在有六百八十萬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槃頭城。大德,請世尊吩咐比丘遊行說法,我跟比丘一樣,六年後才回來聽講波羅提木叉。’

“比丘們,那位大梵天說了以上的說話,之後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右繞,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24.“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黃昏離開靜處,然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我在閒靜處生起這種想法: “現在有六百八十萬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槃頭城。讓我吩咐比丘遊行說法,六年後才回來講說波羅提木叉吧。”

25.“ ‘比丘們,那時候,大梵天知道我的心,也從梵世間到來我那裏,請我吩咐比丘遊行說法,他說也跟比丘一樣,六年後才回來聽講波羅提木叉。

26.“ ‘比丘們,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你們去遊行吧!比丘們,你們分頭行走,不要兩人走在一起,為眾生說開首、中間、結尾都善美,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的法義吧!那些眼睛少塵垢的眾生,如果沒有機會聽法的話便會很可惜;總是有人會明白法義的。在過了六年之後再回來槃頭城,我會為你們講說波羅提木叉。’

“比丘們,在一天之內,大部分比丘開始到全國各地遊行說法。

27.“比丘們,那時候,閻浮提有八萬四千個居所。

“過了一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一年還有五年了,五年後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過了兩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兩年還有四年了,四年後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過了三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三年還有三年了,三年後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過了四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四年還有兩年了,兩年後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過了五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

長部

蕭式球

十四.大本經

1.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的香樹小室。

這時候,一些比丘在吃過食物後聚集在香樹的圓帳篷,當中生起了這段有關過去生的法語: “過去生是這樣的,過去生是這樣的。”

2.世尊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聽到那些比丘的談話,於是起座前往香樹的圓帳篷,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剛才你們談論的是什麼呢?你們談論到哪裏呢?”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比丘對他說: “大德,我們在吃過食物後聚集在香樹的圓帳篷,當中生起了這段有關過去生的法語: ‘過去生是這樣的,過去生是這樣的。’ 正當我們在談論的時候,世尊便來到了。”

3.“比丘們,你們想聽有關過去生的法語嗎?”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講說有關過去生的法語,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4.“比丘們,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在三十一劫之前,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同在那三十一劫之前,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在這個賢劫之中,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同在這個賢劫之中,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同在這個賢劫之中,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同在這個賢劫之中,現在有我.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

5.“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婆羅門,出身於婆羅門種族。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婆羅門,出身於婆羅門種族。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婆羅門,出身於婆羅門種族。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

6.“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憍陳如。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同是憍陳如。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同是憍陳如。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迦葉。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同是迦葉。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同是迦葉。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喬答摩。

7.“比丘們,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八萬年。在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七萬年。在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六萬年。在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四萬年。在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三萬年。在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兩萬年。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很短少,壽命長的都只有一百歲或一百歲多些。

8.“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波吒釐樹下覺悟。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白芒果樹下覺悟。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娑羅樹下覺悟。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合歡樹下覺悟。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無花果樹下覺悟。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榕樹下覺悟。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在菩提樹下覺悟。

9.“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騫荼和提舍。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阿毗浮和波婆。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須那和優多羅。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聰慧和復生。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鍾愛和善超。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帝須和婆羅墮闍。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舍利弗和目犍連。

10.“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六百八十萬人,一次有十萬人,一次有八萬人。

“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十萬人,一次有八萬人,一次有七萬人。

“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八萬人,一次有七萬人,一次有六萬人。

“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四萬人。

“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三萬人。

“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兩萬人。

“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11.“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無憂。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安穩行。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平息。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覺生。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安生。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善友。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阿難。

12.“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槃頭王,母親名叫槃頭王后,槃頭王的王城名叫槃頭城。

“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日光王,母親名叫光亮王后,日光王的王城名叫日光城。

“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善悅王,母親名叫美譽王后,善悅王的王城名叫無比城。

“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火授婆羅門,母親名叫毗沙迦婆羅門。那時的國王名叫羇摩,羇摩王的王城名叫羇摩城。

“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祭授婆羅門,母親名叫優多羅婆羅門。那時的國王名叫須跋,須跋王的王城名叫須跋城。

“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梵授婆羅門,母親名叫具財婆羅門。那時的國王名叫其基,其基王的王城名叫波羅奈。

“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淨飯王,母親名叫摩耶王后,淨飯王的王城是迦毗羅衛。”

世尊.善逝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13.世尊離去不久,在那些比丘當中生起了這段說話: “賢友們,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如來有大威德、大力量!過去的佛陀已經入滅,他們斷除戲論、斷除邪途、止息輪轉、超越眾苦,但如來仍能憶起他們的出身、名稱、種族、壽元、上首弟子、弟子聚集,仍能指出那些世尊是什麼樣的出身、什麼樣的名稱、什麼樣的種族、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安住、什麼樣的解脫。賢友們,究竟是如來善洞悉法界而知道以上的事情,還是天神告訴他而知道以上的事情呢?”

14.正當那些比丘在談論的時候,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香樹的圓帳篷,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剛才你們談論的是什麼呢?你們談論到哪裏呢?”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比丘把以上的說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然後再說: “正當我們在談論的時候,世尊便來到了。”

15.“比丘們,如來是善洞悉法界而知道以上的事情的。

“比丘們,你們想聽多一些有關過去生的法語嗎?”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講說多一些有關過去生的法語,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16.“比丘們,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憍陳如。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八萬年。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波吒釐樹下覺悟。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騫荼和提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六百八十萬人,一次有十萬人,一次有八萬人。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無憂。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槃頭王,母親名叫槃頭王后,槃頭王的王城名叫槃頭城。

17.“比丘們,毗婆尸菩薩在兜率天命終,然後有念、有覺知地入母胎。這是自然之法。

“比丘們,菩薩在兜率天命終然後入母胎時,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在一個世間與另一個世間之間的黑暗深淵──那裏暗無天日、充滿黑暗,在那個充滿黑暗的地方,即使宏偉日月的光芒也照不到那裏──也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使得投生在那裏的眾生能夠互相看見對方。十千世界發生各種震動;世間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這是自然之法。

“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有四個天子從四方到來保護菩薩和菩薩母親四方,不讓任何人或非人傷害。這是自然之法。

18.“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親自然具有戒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自然之法。

19.“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親不會生起對男性的欲念,內心超越了各種對男性的染著。這是自然之法。

20.“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親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這是自然之法。

21.“比丘們,菩薩入母胎時,菩薩母親快樂,沒有任何疾病,身體沒有疲勞。菩薩母親能看透腹部,看見胎兒細小的肢體與沒有缺漏的各種根。比丘們,就正如一顆美麗、優質、有八個切面、精工雕琢、晶瑩、剔透、完美的琉璃珠,它穿在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或淡色的線上。一個有眼睛的人放在手上觀看,他知道: ‘這是一顆美麗、優質、有八個切面、精工雕琢、晶瑩、剔透、完美的琉璃珠,那是一條顏色線。’ 同樣地,菩薩母親能看透腹部,看見胎兒細小的肢體與沒有缺漏的各種根。這是自然之法。

22.“比丘們,菩薩出生七天,菩薩母親命終,投生在兜率天之中。這是自然之法。

23.“比丘們,其他女士懷胎九至十個月,菩薩母親不像其他女士,她懷胎足足十個月。這是自然之法。

24.“比丘們,其他女士坐下或躺下來分娩,菩薩母親不像其他女士,她站著來分娩。這是自然之法。

25.“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首先由天神來抱菩薩,之後才由人來抱。這是自然之法。

26.“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菩薩沒有觸碰大地,有四個天子抱菩薩到菩薩母親面前站著,然後說: ‘王后,真可喜!你誕下一個有大能力的兒子!’ 這是自然之法。

27.“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身體潔淨,沒有染上水、痰、血等任何不淨。比丘們,就正如寶石包在迦尸布之中,寶石不會染著迦尸布,迦尸布也不會染著寶石。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兩者都清淨。同樣地,菩薩出母胎時,身體潔淨,沒有染上水、痰、血等任何不淨。這是自然之法。

28.“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空中出現兩道流水,一道冷水,一道暖水,給菩薩和菩薩母親潔淨之用。這是自然之法。

29.“比丘們,菩薩剛出生時,以平穩腳步站立,然後向北行走七步,有一把白傘遮蓋著他,他向各方觀望,說出有份量的說話: ‘我是世間最高的,我是世間至極的,我是世間第一的;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這是自然之法。

30.“比丘們,菩薩出母胎時,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在一個世間與另一個世間之間的黑暗深淵──那裏暗無天日、充滿黑暗,在那個充滿黑暗的地方,即使宏偉日月的光芒也照不到那裏──也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使得投生在那裏的眾生能夠互相看見對方。十千世界發生各種震動;世間出現無量光芒,勝於眾天神的光芒。這是自然之法。

31.“比丘們,當毗婆尸太子誕生後,人們通知槃頭王: ‘大王,你的兒子誕生了。大王去看他吧。’

“比丘們,槃頭王去看太子,之後對多個婆羅門相師說: ‘賢者們,請你們為太子看相吧。’

“比丘們,婆羅門相師為太子看相,然後對槃頭王說: ‘大王,真可喜!你得了一個有大能力的兒子!大王,你有得著,你有善得!你的家族得了一個這樣的兒子!大王,這位太子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具有三十二大人相的人只有兩種去處而沒有其他,他如果在家庭中生活,會成為一位能征服四方、國土太平、具有七寶的轉輪王。轉輪王的七寶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將士寶;有多於一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勇氣,有英雄的質素,能摧毀敵軍。轉輪王用正法征服四海之內的大地而不用棒杖、不用武器。他如果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會成為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揭開世間的遮蔽。

32.“ ‘大王,這位太子具有哪三十二相呢?

“ ‘大王,這位太子足掌平滿。大王,太子足掌平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足底有千幅輪,輪框、輪幅、輪轂皆圓滿。大王,太子足底有千幅輪,輪框、輪幅、輪轂皆圓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足跟圓滿。大王,太子足跟圓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手足指長。大王,太子手足指長,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手足柔嫩。大王,太子手足柔嫩,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手足指有網紋。大王,太子手足指有網紋,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腳踝突出。大王,太子腳踝突出,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腿纖如羚。大王,太子腿纖如羚,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站立不彎身時,能垂手及膝。大王,太子站立不彎身時,能垂手及膝,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陰部密隱。大王,太子陰部密隱,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身色金黃。大王,太子身色金黃,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皮膚細滑,塵垢不著。大王,太子皮膚細滑,塵垢不著,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身毛整齊,一毛孔生一毛。大王,太子身毛整齊,一毛孔生一毛,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身毛聳立,毛色青黑,向右捲曲。大王,太子身毛聳立,毛色青黑,向右捲曲,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身體直如梵天。大王,太子身體直如梵天,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四肢、雙肩、腰身七處豐滿。大王,太子四肢、雙肩、腰身七處豐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上身如獅。大王,太子上身如獅,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腋窩平滿。大王,太子腋窩平滿,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軀體如榕,雙手伸展與身體等長。大王,太子軀體如榕,雙手伸展與身體等長,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雙肩平正。大王,太子雙肩平正,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舌嚐上味。大王,太子舌嚐上味,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面頰如獅。大王,太子面頰如獅,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具四十齒。大王,太子具四十齒,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牙齒平正。大王,太子牙齒平正,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齒齒無隙。大王,太子齒齒無隙,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犬齒潔白。大王,太子犬齒潔白,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具廣長舌。大王,太子具廣長舌,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話音如梵天,唸誦如杜鵑。大王,太子話音如梵天,唸誦如杜鵑,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雙目青黑。大王,太子雙目青黑,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睫毛如牛。大王,太子睫毛如牛,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眉間長有柔軟白毛。大王,太子眉間長有柔軟白毛,這是一種大人相。

“ ‘大王,這位太子頭如戴有頭巾。大王,太子頭如戴有頭巾,這是一種大人相。

33.“ ‘大王,這位太子具有這三十二大人相。具有三十二大人相的人只有兩種去處而沒有其他,他如果在家庭中生活,會成為一位能征服四方、國土太平、具有七寶的轉輪王。轉輪王的七寶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將士寶;有多於一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勇氣,有英雄的質素,能摧毀敵軍。轉輪王用正法征服四海之內的大地而不用棒杖、不用武器。他如果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會成為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揭開世間的遮蔽。’

“比丘們,槃頭王為眾婆羅門相師披上無瑕的衣,然後以各種物品賞賜給他們。

34.“比丘們,槃頭王找多個保姆來照顧毗婆尸太子,一些哺乳,一些替他沐浴,一些照料他,一些抱他。有人為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持白傘,日夜為他遮擋寒風、烈日、落葉、塵垢、霜雪。

“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深得許多人的鍾愛和歡喜。就正如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深得許多人的鍾愛和歡喜,同樣地,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深得許多人的鍾愛和歡喜。人們爭著要抱他。

35.“比丘們,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有悅耳的聲音、美妙的聲音、甜美的聲音、可愛的聲音。就正如在喜瑪拉雅山的迦陵頻伽鳥有悅耳、美妙、甜美、可愛的聲音,同樣地,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有悅耳的聲音、美妙的聲音、甜美的聲音、可愛的聲音。

36.“比丘們,初生的毗婆尸太子有天眼的業報,無論日夜都能看見整個由旬的事物。

37.“比丘們,初生的毗婆尸太子如三十三天那樣,看事物時眼睛不會眨動。因他看事物時眼睛不眨動,於是 ‘毗婆尸、毗婆尸’ 這個名字便因此而生起。

“槃頭王在處理仲裁時,會先抱毗婆尸太子坐在自己的膝部,然後才對人作出訓示。坐在父王膝部的毗婆尸太子能細心分析,明白裁決。因他能細心分析,明白裁決,於是 ‘毗婆尸、毗婆尸’ 這個名字便更加因此而生起。

38.“比丘們,槃頭王為毗婆尸太子建造三座宮殿,一座在雨季時居住,一座在冬季時居住,一座在夏季時居住,當中以五欲來侍奉毗婆尸太子。在雨季時,四個月他都不用從宮殿上走下來。

第一本生誦完

1.“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過了許多年、許多百年、許多千年之後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安排車輛,我要到園地遊覽。’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毗婆尸太子說: ‘王子,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婆尸太子登上御駕,然後和其他車輛一起前往園地。

2.“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前往園地途中,看見一個老人彎起腰背、靠柺杖行路、渾身顫抖、身體虛弱、年華逝去,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為什麼那人會這樣子的呢?為什麼他的頭髮跟別人不同,為什麼他的身體跟別人不同呢?’

“ ‘王子,這就是老了。’

“ ‘車伕賢友,什麼是老呢?’

“ ‘王子,老就是不能活得久了。’

“ ‘車伕賢友,我是否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呢?’

“ ‘王子,你和我都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

“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今天不到園地遊覽了。現在返回王宮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返回王宮。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回到王宮那裏,悶悶不樂,心想: ‘現在得悉,生真是一種禍患!因為生,所以便有老的出現。’

3.“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開心嗎?太子到園地遊覽高興嗎?’

“ ‘大王,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開心,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高興。’

“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時看見些什麼呢?’

“於是,車伕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槃頭王。

4.“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心想: ‘不要讓毗婆尸太子放棄王位,不要讓毗婆尸太子出家!不要讓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成真!’

“比丘們,於是,槃頭王提供更多五欲來侍奉毗婆尸太子,想令毗婆尸太子不出家,想令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不會成真。那時候,毗婆尸太子不停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

5.“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過了許多年、許多百年、許多千年之後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安排車輛,我要到園地遊覽。’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毗婆尸太子說: ‘王子,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婆尸太子登上御駕,然後和其他車輛一起前往園地。

6.“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前往園地途中,看見一個病人在重病中受苦,躺在自己的大小二便之中,要靠別人扶起床,要靠別人扶下床,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為什麼那人會這樣子的呢?為什麼他的眼睛跟別人不同,為什麼他的聲音跟別人不同呢?’

“ ‘王子,這就是病了。’

“ ‘車伕賢友,什麼是病呢?’

“ ‘王子,病就是不能從疾患之中復原。’

“ ‘車伕賢友,我是否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呢?’

“ ‘王子,你和我都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

“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今天不到園地遊覽了。現在返回王宮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返回王宮。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回到王宮那裏,悶悶不樂,心想: ‘現在得悉,生真是一種禍患!因為生,所以便有老的出現,便有病的出現。’

7.“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開心嗎?太子到園地遊覽高興嗎?’

“ ‘大王,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開心,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高興。’

“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時看見些什麼呢?’

“於是,車伕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槃頭王。

8.“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心想: ‘不要讓毗婆尸太子放棄王位,不要讓毗婆尸太子出家!不要讓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成真!’

“比丘們,於是,槃頭王提供更多五欲來侍奉毗婆尸太子,想令毗婆尸太子不出家,想令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不會成真。那時候,毗婆尸太子不停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

9.“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過了許多年、許多百年、許多千年之後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安排車輛,我要到園地遊覽。’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毗婆尸太子說: ‘王子,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婆尸太子登上御駕,然後和其他車輛一起前往園地。

10.“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前往園地途中,看見一群穿著雜色喪衣的人,抬著一副棺木,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為什麼那群穿著雜色喪衣的人,抬著一副棺木呢?’

“ ‘王子,這就是死了。’

“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駕車前往死者那裏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駕車前往死者那裏。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看見死者後,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什麼是死呢?’

“ ‘王子,死就是父母和其餘親屬不能再見到死者,死者也不能再見到父母和其餘親屬了。’

“ ‘車伕賢友,我是否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呢?父母和其餘親屬是否將不能再見到我,我也將不能再見到父母和其餘親屬呢?’

“ ‘王子,你和我都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父母和其餘親屬將不能再見到你,你也將不能再見到父母和其餘親屬。’

“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今天不到園地遊覽了。現在返回王宮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返回王宮。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回到王宮那裏,悶悶不樂,心想: ‘現在得悉,生真是一種禍患!因為生,所以便有老的出現,便有病的出現,便有死的出現。’

11.“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開心嗎?太子到園地遊覽高興嗎?’

“ ‘大王,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開心,太子到園地遊覽不高興。’

“ ‘車伕賢友,太子到園地遊覽時看見些什麼呢?’

“於是,車伕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槃頭王。

12.“比丘們,那時候,槃頭王心想: ‘不要讓毗婆尸太子放棄王位,不要讓毗婆尸太子出家!不要讓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成真!’

“比丘們,於是,槃頭王提供更多五欲來侍奉毗婆尸太子,想令毗婆尸太子不出家,想令婆羅門相師說出家那些說話不會成真。那時候,毗婆尸太子不停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

13.“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過了許多年、許多百年、許多千年之後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安排車輛,我要到園地遊覽。’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毗婆尸太子說: ‘王子,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婆尸太子登上御駕,然後和其他車輛一起前往園地。

14.“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在前往園地途中,看見一個剃髮、穿袈裟衣的出家人,於是問車伕: ‘車伕賢友,為什麼那人會這樣子的呢?為什麼他的頭跟別人不同,為什麼他的衣服跟別人不同呢?’

“ ‘王子,這就是出家人了。’

“ ‘車伕賢友,什麼是出家人呢?’

“ ‘王子,出家人就是善修法行、善修止息、善修善行、善修福德、善修不惱害、善修悲憫眾生的人了。’

“ ‘車伕賢友,十分好!車伕賢友,出家人就是善修法行、善修止息、善修善行、善修福德、善修不惱害、善修悲憫眾生的人!車伕賢友,既然這樣,駕車前往出家人那裏吧。’

“比丘們,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駕車前往出家人那裏。

“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問出家人: ‘賢友,為什麼你會這樣子的呢?為什麼你的頭跟別人不同,為什麼你的衣服跟別人不同呢?’

“ ‘王子,我就是出家人了。’

“ ‘賢友,什麼是出家人呢?’

“ ‘王子,出家人就是善修法行、善修止息、善修善行、善修福德、善修不惱害、善修悲憫眾生的人了。’

“ ‘賢友,十分好!賢友,出家人就是善修法行、善修止息、善修善行、善修福德、善修不惱害、善修悲憫眾生的人!’

15.“比丘們,毗婆尸太子對車伕說: ‘車伕賢友,既然這樣,你自己駕車返回王宮吧。我就在這裏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車伕回答毗婆尸太子: ‘王子,是的。’ 於是自己駕車返回王宮。毗婆尸太子就在那裏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16.“比丘們,槃頭城內八萬四千人的大眾聽到毗婆尸太子出家的消息後,心想: ‘毗婆尸太子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那一定是非凡的法和律,那一定是非凡的出家!我們何不也一起出家呢!’

“比丘們,八萬四千大眾跟隨毗婆尸菩薩,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那時候,大眾圍繞著毗婆尸菩薩在村落、市鎮、王城之間遊行。

17.“比丘們,那時候,毗婆尸菩薩在閒靜處生起這種想法: ‘我不要安住在這種擠擁之中,讓我離群獨處,安住在退隱之中吧。’

“比丘們,之後毗婆尸菩薩離群獨處,安住在退隱之中。八萬四千個出家人到一個地方,毗婆尸菩薩到另一個地方。

18.“比丘們,毗婆尸菩薩安住在閒靜處時生起這種想法: ‘這個世間充滿憂苦,有生、有老、有死,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從老死之苦出離的方法。要到什麼時候,才知道從老死之苦出離的方法呢!’

“比丘們,於是,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老死,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老死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生帶來老死,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生,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生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有帶來生,以有為條件而有生。’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有,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有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取帶來有,以取為條件而有有。’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取,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取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愛帶來取,以愛為條件而有取。’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愛,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愛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受帶來愛,以受為條件而有愛。’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受,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受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觸帶來受,以觸為條件而有受。’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觸,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觸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六入帶來觸,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六入,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六入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名色帶來六入,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名色,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名色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識帶來名色,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識,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識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名色帶來識,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

19.“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觀察到名色帶來識這裏便轉回頭了。這是屬於有生、有老、有死,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的範疇,這就是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 ‘集起,集起!’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之前從沒有聽過這些法義,之後,在這些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20.“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老死,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老死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生便沒有老死,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生,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生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有便沒有生,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有,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有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取便沒有有,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取,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取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愛便沒有取,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愛,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愛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受便沒有愛,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受,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受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觸便沒有受,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觸,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觸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六入便沒有觸,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六入,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六入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名色便沒有六入,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名色,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名色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識便沒有名色,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識,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識的息滅呢?’ 於是,毗婆尸菩薩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名色便沒有識,名色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

21.“比丘們,毗婆尸菩薩這樣想: ‘我已得到覺悟的道路了!這就是名色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 ‘息滅,息滅!’ 比丘們,毗婆尸菩薩之前從沒有聽過這些法義,之後,在這些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22.“比丘們,之後毗婆尸菩薩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因他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不久內心便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第二誦完

1.“比丘們,那時候,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心想: ‘讓我說法吧。’

“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再想: ‘我所證得的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但是,人們以五蘊為棲所,對這棲所愛喜,對這棲所愛著,對這棲所感到歡喜。對五蘊這棲所愛喜、愛著、感到歡喜的人,是很難看見緣起這處地方的,是很難看見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這處地方的。如果我對別人說法,人們將不會明白,我只會為自己帶來疲勞,只會白廢心機。’

2.“比丘們,那時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心中生起兩首獨特、以前從沒聽過的偈:

“ ‘此法難體證,

 難為人解說,

 人受貪瞋蔽,

 不能覺此法。

 

 此法逆流上,

 深細及難見,

 人受黑暗蔽,

 不能見此法。’

“比丘們,經過考慮,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傾向於不說法。那時候,有一位大梵天知道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他心想: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傾向於不說法。這真是世間的損失!世間的損毀!’

3.“比丘們,那時候,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那位大梵天在梵世間隱沒,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右膝跪地,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合掌,然後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願世尊說法。大德,願善逝說法。那些眼睛少塵垢的眾生,如果沒有機會聽法的話便會很可惜;總是有人會明白法義的。’

4.“比丘們,大梵天說了這番話後,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對他說: ‘梵天,我是想過說法的,我所證得的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但是,人們以五蘊為棲所,對這棲所愛喜,對這棲所愛著,對這棲所感到歡喜。對五蘊這棲所愛喜、愛著、感到歡喜的人,是很難看見緣起這處地方的,是很難看見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這處地方的。如果我對別人說法,人們將不會明白,我只會為自己帶來疲勞,只會白廢心機。’

5.“比丘們,大梵天第二次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願世尊說法。大德,願善逝說法。那些眼睛少塵垢的眾生,如果沒有機會聽法的話便會很可惜;總是有人會明白法義的。’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第二次對他說: ‘梵天,我是想過說法的,我所證得的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但是,人們以五蘊為棲所,對這棲所愛喜,對這棲所愛著,對這棲所感到歡喜。對五蘊這棲所愛喜、愛著、感到歡喜的人,是很難看見緣起這處地方的,是很難看見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這處地方的。如果我對別人說法,人們將不會明白,我只會為自己帶來疲勞,只會白廢心機。’

6.“比丘們,大梵天第三次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願世尊說法。大德,願善逝說法。那些眼睛少塵垢的眾生,如果沒有機會聽法的話便會很可惜;總是有人會明白法義的。’

“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聽了梵天的請求,對眾生生起了悲心,然後用佛眼觀察世間。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用佛眼觀察世間時,看見有眼睛少塵垢的眾生,有眼睛多塵垢的眾生;有利根的眾生,有鈍根的眾生;有高質素的眾生,有低質素的眾生;有易受教化的眾生,有難受教化的眾生;有些眾生明白不善行為的過咎。

“就正如蓮池裏的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它們在水中生長,依賴水份,在水中得到滋養。有一些蓮花還沒長出水面;有一些蓮花已經長到水面;有一些蓮花已經長出水面,不沾水漬。

“比丘們,同樣地,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用佛眼觀察世間時,看見有眼睛少塵垢的眾生,有眼睛多塵垢的眾生;有利根的眾生,有鈍根的眾生;有高質素的眾生,有低質素的眾生;有易受教化的眾生,有難受教化的眾生;有些眾生明白不善行為的過咎。

7.“比丘們,大梵天知道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於是對他說出以下偈頌:

“ ‘如人站立山峰上,

 垂望各各諸眾生,

 現請具眼之智者,

 攀登正法之宮殿,

 以無憂惱心垂望,

 受制生死之眾生。

 

 現請具眼之智者,

 起座到世間遊行,

 世尊於世間說法,

 將有解法義之人。’

“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以偈頌來回答大梵天:

“ ‘之前恐說法徒勞,

 寧可不說出世法;

 今為眾開甘露門,

 具耳之人得敬信。’

“比丘們,大梵天心想: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答應我說法了。’ 他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右繞,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8.“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這樣想: ‘我首先應向誰說法呢?誰可以很快明白這法義呢?’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再想: ‘住在槃頭城的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是智者、賢者、有經驗的人、眼睛長期少塵垢的人。讓我首先向他們說法吧。他們將會很快明白這法義。’

“比丘們,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波吒釐樹下隱沒,在槃頭城的羇摩鹿野苑出現。

9.“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對守園人說: ‘守園人賢友,來吧,你進入槃頭城,然後對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說: “大德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住在羇摩鹿野苑,他想見你們。” ’

“比丘們,守園人回答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大德,是的。’ 之後進入槃頭城,然後對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說: ‘大德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住在羇摩鹿野苑,他想見你們。’

10.“比丘們,於是,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吩咐安排多部車輛,他們各自登上其中一部,和其他車輛一起從槃頭城出發,前往羇摩鹿野苑。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他們下車徒步前往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11.“於是,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由淺入深地為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知道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他們講說佛陀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

“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12.“那時候,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

“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世尊、皈依法。願我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們能受具足戒。’

13.“比丘們,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為他們講說行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湼槃的利益。不久,他們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14.“比丘們,槃頭城內八萬四千人的大眾聽到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住在羇摩鹿野苑及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在他座下出家的消息後,心想: ‘騫荼王子和提舍.國師子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座下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那一定是非凡的法和律,那一定是非凡的出家!我們何不也一起出家呢!’

“比丘們,八萬四千大眾離開槃頭城前往羇摩鹿野苑,去到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15.“於是,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由淺入深地為八萬四千大眾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知道八萬四千大眾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他們講說佛陀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

“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八萬四千大眾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16.“那時候,八萬四千大眾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

“八萬四千大眾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世尊、皈依法。願我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們能受具足戒。’

17.“比丘們,八萬四千大眾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為他們講說行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湼槃的利益。不久,他們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18.“比丘們,最初出家的八萬四千出家眾聽到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羇摩鹿野苑說法的消息後,便前往羇摩鹿野苑,去到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19.“於是,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由淺入深地為八萬四千出家眾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知道八萬四千出家眾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他們講說佛陀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

“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八萬四千出家眾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20.“那時候,八萬四千出家眾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

“八萬四千出家眾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僧。願我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們能受具足戒。’

21.“比丘們,八萬四千出家眾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為他們講說行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湼槃的利益。不久,他們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22.“比丘們,那時候,有六百八十萬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槃頭城。毗婆尸菩薩在閒靜處生起這種想法: ‘現在有六百八十萬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槃頭城。讓我吩咐比丘遊行說法,六年後才回來講說波羅提木叉吧。’

23.“比丘們,那時候,大梵天知道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心,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那位大梵天在梵世間隱沒,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合掌,然後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說: ‘大德,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大德,現在有六百八十萬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槃頭城。大德,請世尊吩咐比丘遊行說法,我跟比丘一樣,六年後才回來聽講波羅提木叉。’

“比丘們,那位大梵天說了以上的說話,之後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作禮,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右繞,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24.“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黃昏離開靜處,然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我在閒靜處生起這種想法: “現在有六百八十萬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槃頭城。讓我吩咐比丘遊行說法,六年後才回來講說波羅提木叉吧。”

25.“ ‘比丘們,那時候,大梵天知道我的心,也從梵世間到來我那裏,請我吩咐比丘遊行說法,他說也跟比丘一樣,六年後才回來聽講波羅提木叉。

26.“ ‘比丘們,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你們去遊行吧!比丘們,你們分頭行走,不要兩人走在一起,為眾生說開首、中間、結尾都善美,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的法義吧!那些眼睛少塵垢的眾生,如果沒有機會聽法的話便會很可惜;總是有人會明白法義的。在過了六年之後再回來槃頭城,我會為你們講說波羅提木叉。’

“比丘們,在一天之內,大部分比丘開始到全國各地遊行說法。

27.“比丘們,那時候,閻浮提有八萬四千個居所。

“過了一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一年還有五年了,五年後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過了兩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兩年還有四年了,四年後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過了三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三年還有三年了,三年後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過了四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四年還有兩年了,兩年後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過了五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五年還有一年了,一年後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過了六年後,天神高聲宣佈: ‘仁者們,現在過了六年了,現在就是時候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了!’

“比丘們,於是,一些比丘自己施展神通,一些比丘借助天神的神通,在一天之內前往槃頭城聽講波羅提木叉。

28.“比丘們,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為比丘僧團講說波羅提木叉:

“ ‘修行至極為安忍,

 佛說至極為湼槃,

 傷害他人非出家,

 侵擾他人非沙門。

 

 不作一切惡,

 著手修善行,

 自心須淨化,

 此是佛所教。

 

 不罵不害人,

 修習戒律儀,

 飲食有節制,

 居於無人處,

 勤修增上心,

 此是佛所教。’

29.“比丘們,有一次,我住在郁伽羅村須婆伽林中的娑羅王樹下,我在閒靜處生起這種想法: ‘我在長時間的輪迴之中,除了未曾到過淨居天1之外,好的眾生住處全都到過。讓我前往淨居天吧。’

“比丘們,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我在郁伽羅村須婆伽林中的娑羅王樹下隱沒,在無煩天出現。

“比丘們,在無煩天那裏,無數千計的天眾一群又一群地前往我跟前,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憍陳如。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八萬年。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波吒釐樹下覺悟。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騫荼和提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六百八十萬人,一次有十萬人,一次有八萬人。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無憂。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槃頭王,母親名叫槃頭王后,槃頭王的王城名叫槃頭城。

“ ‘仁者,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這樣這樣離開家庭的,是這樣這樣出家的,是這樣這樣努力的,是這樣這樣覺悟的,是這樣這樣轉法輪的。

“ ‘仁者,我們是在毗婆尸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30.“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在三十一劫之前,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尸棄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同在那三十一劫之前,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毗舍浮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在這個賢劫之中,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拘留孫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同在這個賢劫之中,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拘那含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同在這個賢劫之中,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迦葉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同在這個賢劫之中,現在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喬答摩。在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很短少,壽命長的都只有一百歲或一百歲多些。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菩提樹下覺悟。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舍利弗和目犍連。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阿難。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淨飯王,母親名叫摩耶王后,淨飯王的王城是迦毗羅衛。

“ ‘仁者,世尊是這樣這樣離開家庭的,是這樣這樣出家的,是這樣這樣努力的,是這樣這樣覺悟的,是這樣這樣轉法輪的。

“ ‘仁者,我們是在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31.“比丘們,我連同無煩天的天眾,一起前往無熱天。比丘們,在無熱天那裏,無數千計的天眾一群又一群地前往我跟前……(經文省略的內容跟29至30段相若,大意是無熱天的天眾一一向佛陀介紹自己曾跟隨七位佛陀修行而投生到無熱天)……

“比丘們,我連同無煩天和無熱天的天眾,一起前往善現天。比丘們,在善現天那裏,無數千計的天眾一群又一群地前往我跟前……(經文省略的內容大意是善現天的天眾一一向佛陀介紹自己曾跟隨七位佛陀修行而投生到善現天)……

“比丘們,我連同無煩天、無熱天和善現天的天眾,一起前往善見天。比丘們,在善見天那裏,無數千計的天眾一群又一群地前往我跟前……(經文省略的內容大意是善見天的天眾一一向佛陀介紹自己曾跟隨七位佛陀修行而投生到善見天)……

“比丘們,我連同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和善見天的天眾,一起前往色究竟天。

32.“比丘們,在色究竟天那裏,無數千計的天眾一群又一群地前往我跟前,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憍陳如。在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是八萬年。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波吒釐樹下覺悟。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騫荼和提舍。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三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次有六百八十萬人,一次有十萬人,一次有八萬人。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無憂。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槃頭王,母親名叫槃頭王后,槃頭王的王城名叫槃頭城。

“ ‘仁者,毗婆尸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這樣這樣離開家庭的,是這樣這樣出家的,是這樣這樣努力的,是這樣這樣覺悟的,是這樣這樣轉法輪的。

“ ‘仁者,我們是在毗婆尸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在三十一劫之前,尸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尸棄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同在那三十一劫之前,毗舍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毗舍浮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在這個賢劫之中,拘留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拘留孫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同在這個賢劫之中,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拘那含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同在這個賢劫之中,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我們是在迦葉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當中一群天眾對我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 ‘仁者,同在這個賢劫之中,現在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是剎帝利,出身於剎帝利種族。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族姓是喬答摩。在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時候,人的壽元很短少,壽命長的都只有一百歲或一百歲多些。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菩提樹下覺悟。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雙上首弟子,名叫舍利弗和目犍連。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一次全是漏盡弟子的聚集,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上首侍者比丘名叫阿難。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父親名叫淨飯王,母親名叫摩耶王后,淨飯王的王城是迦毗羅衛。

“ ‘仁者,世尊是這樣這樣離開家庭的,是這樣這樣出家的,是這樣這樣努力的,是這樣這樣覺悟的,是這樣這樣轉法輪的。

“ ‘仁者,我們是在世尊的教法之中修行,清除了貪欲,然後投生在這裏的。’

33.“比丘們,如來是善洞悉法界而知道以上的事情的。過去的佛陀已經入滅,他們斷除戲論、斷除邪途、止息輪轉、超越眾苦,但如來仍能憶起他們的出身、名稱、種族、壽元、上首弟子、弟子聚集,仍能指出那些世尊是什麼樣的出身、什麼樣的名稱、什麼樣的種族,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安住、什麼樣的解脫。”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三誦完


Footnotes

  1. 淨居天一共有五個,由低至高分別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淨居天是只有三果聖者才能在那裏投生的地方,三果聖者在該處投生,在該處入滅,不會再返回我們這個欲界的世間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