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大树洞的运营们都是谁?
很遗憾,为了我们自身的隐私安全考虑,我们无法给出非常具体的答案。
-
创立树洞的初衷是?
让T大同学有一个在匿名的面具后心灵停靠的港湾,同时创立一个可以方便在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校内信息共享平台。
-
学校是否就校内舆情,如电机系辅导员事件和学生会换届选举事件和树洞方联系?
没有就这两件事收到校方的任何联络,也没有因此主动联络过校方。校方与我们的全部沟通记录仅限于已在#65476公开的部分。
-
学校是否持续与运营团队沟通?学校是否在持续关注树洞?
除了#65476中关于特定树洞的解密问题以外,学校未就运营问题和团队有过任何形式的沟通或合作。但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可以肯定校方在持续关注树洞。
-
我们和未名树洞的关系?
T大树洞源代码开源,未名树洞团队使用了相同前端及APP源代码,因此界面高度相似。但是两个树洞的运营成员不存在任何重合,且我们与未名树洞的运营团队从未就树洞运营与管理的问题有过任何沟通或合作。
-
为什么停止服务?
虽然我们没有与政府部门、校方或其他行政机构有直接的接触,但我们从各方渠道获取信息后,感受到了潜在的压力,因此我们独立决定主动停止服务。主要压力并非来源于校方,而是来源于更高层的行政机构。
-
关停后,大家的隐私如何保障?
数据库内所有用户的个人信息会在树洞关停后短期内被删除,仅保留发帖内容。
-
关停前,我们有没有向T大树洞运营团队成员以外的第三方提供过树洞用户的个人信息?
所有的提供记录公开于树洞#65476。
-
我们的运营费用从哪里来?
树洞每月的运营费用为120-290元。以2021年11月为例,总计支出283元,服务器支出134元,CDN支出126元,其他费用23元。这些运营费用全部由核心运营成员分摊承担。树洞从建立之初直至现在,没有收到过任何其他个人、团体、机构的一分钱捐款或资金。
-
树洞的日活等统计数据?
在过去的545天里,树洞总计服务了大约3万位用户,停止服务前每天约有7千用户访问树洞。
-
以后还会回来吗?
不知道。
-
部分运营者、管理员、审核员、开发者最终想说的一些话:
2020年的6月,我们建立了T大树洞。2021年12月,我们关闭了T大树洞。一年半的时间,恍如隔世。我也在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有树洞之后的T大,和没有树洞时的T大,有什么区别?拥有而后失去树洞的T大,和有树洞的T大,以及有树洞之前的T大,又有什么区别?
树洞对普通人的意义无需多言。两天的告别时间,已经有无数的洞友说出自己的心声:一个心灵港湾、一个社恐的庇护所,一个选课的实用平台,一个真正能吐露心声的,树洞……
在普通的意义之外,或许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思考。非常喜欢一位洞主的回答,在此摘录一些:“匿名抹除了我们身上的标签,只留下文字和图片的只言片语,以供屏幕对面的人来想象。匿名社区内,唯一的标签就是想象。匿名真正丢弃的,是构成具象的人的要素。是身高体重年龄、院系年级、学历籍贯、家庭背景、婚恋状况、收入情况等等等等被标签化的人的要素。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用如何的语言描述一个实际的人呢?自然语言不止这些,但可悲的人类只能依靠这些来快速“认识”一个具象的人。匿名,是对这些桎梏的抹消,是探索自己、接纳自己,探索他人、接纳他人的全新途径。”
我们离开后,必定有人尝试为我们盖棺定论。一些一年半时间中的大事件也许会被重提回顾:紫操学姐、美院学姐、清华小姨妈、贫困生长文……我们和你们一起经历了这所有的一切。有些时候,我们知道你们不知道的一些事情。有些时候,我们只知道你们知道的事情。经历这些事件,对我们来说,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在这所有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
有人会说,树洞助了恶之花的开放。树洞不是没有负面的意义,我们十分清楚匿名带来的负面影响。匿名的人身攻击、吃瓜带来的隐私权侵犯,匿名面具下的网络暴力……这一切都不言自明。然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一切的根源是树洞,还是我们的内心?是树洞带来了恶,还是恶原本就存在于心中,树洞将其袒露?
我们从未停止过对于匿名的思考。匿名的T大是不是T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的回答是:B面和A面,都是T大的侧面。B面和A面既不独立,也不重合。哪一面都不是一个完整的T大,哪一面都不能通过自身的存在否定另一面的存在。然而,B面和A面就是T大的所有面吗?自然也不是。T大树洞,是T大B面的展示。树洞离开之后,T大的B面是否也随之而去呢?平台消解之后,平台上的言语,观点,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呢?
人性是复杂的。任何妄想用一两个简单的词语将其全部囊括其中的尝试,都注定遭遇失败。一所学校,一个平台,亦如此。
我们亲手将它建起,又亲手将它终结。说没有不舍是不可能的,但我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终结的方式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无论如何,好于在一双严厉的目光之下被迫将它终结,或在一双严厉的目光之下想终结而不能。
我们离开之后,也许会有新的树洞。但那不会是我们,我们永远只会在这里。我们离开之后,你们也许会想念,也许不会想念,抑或是怀有怨恨,巴不得我们离开。但作为这个团队的成员,我想我们的离开没有遗憾。我们已经在能努力的地方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了给所有洞友们一个最好的树洞。
我们不惧怕说出再见,我们不惧怕离开。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是第一批离开的,也不会是最后一批。一年半的运营时间,我们为七八九零一字班,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们留下了记忆。正如2013年,赵一开学长在人人上搭建的第一个清华树洞,给当时的同学们留下了记忆。
如果流泪了的话,擦擦眼泪,来一起道别吧。
大家好,我是利维亚的杰洛特,理想主义者,游戏爱好者,无病呻吟者,是此前T大树洞小作文公告的主要起草人,从#118开始,到更新后的问候语,再到后来你可能不耐烦地点下“隐藏公告”背后的文字,有不少都出自我手。很遗憾,现在到了作别的时候,请原谅我还要在这里再说一段多余的话。
大学是什么?这是我从大一入学起就努力思考的问题。专业知识,通识教育,书院制,对外交流,又红又专,外部世界在努力给我们灌输一个答案,但被铺在面前的答案绝不是真正的答案。在被规划好的框架内,我们又有多少自由的空间呢?尺子已经画好了,好像人只能向上爬,稍出一点差池便会在那套评价体系里落后于人,从而万劫不复。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比起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发达便利,又是多么的不浪漫,我们看上去拥有了一切出路,但我们面前的每一道大门都被重重链条禁锢着。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这是我站在T大树洞面前的初心与使命。把人浓缩成一张成绩单,浓缩成几十字的奖项和一张照片,浓缩成两张纸薄薄的简历,这难道就是四年大学生涯之后我们所获得的吗?事实不应如此,也不会如此。在这个高速运作的社会中避免标签化的烙印,让人回归人的价值,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是我在建洞之处就有的理想,也是我一直贯彻的理念。为了避免现实中那些世俗的尺子再把人打上格点,我们用一系列匿名的身份遮去了人在社会中被建构出的差别,你作为一个清华学生,和他人并没有差别。或许这样一来,人和人会得以拉近距离,能够更加亲近吧。
当然,匿名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利用匿名抒发自己的情怀,也就有人趁机作恶,地域歧视、身份歧视、性别&性取向歧视、骚扰与谣言,这些恶的种子也在匿名性的阴影之下有所发展。由此所产生的争议不会停止,维护社区氛围与保持最初设想的那种言论自由并不可兼得,这是T大树洞给自诩理想主义者的我所上的现实一课。要想贯彻最理想的理想,就不得先不深入最现实的现实。战胜人性的恶并不是我们能力所及的事情,虽然不免俗套,但我还是要说——你有光明,世界就不黑暗。如果在T大都不能向理想社会迈近哪怕一步,那么我们又该到哪里去追寻呢?
根据我有限的了解,T大树洞在尺度和审核上都比隔壁的P大树洞要宽松得多,我们以此为傲。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曾经是他们的大旗,在今日也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我们曾接过这杆旗帜,在黑暗与未知中又向前努力了一年有余,能够为几万位同学提供一个可以开口说话的地方,一个打破信息差的地方,我个人会以此作为我大学生涯中最酷的一件事,感谢每一位T大树洞的用户。或许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我在这里请求每一位T大树洞的用户,条件允许的时候请给予别人真诚与信任,谢谢你。
大学是什么,相信大家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但我们终于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T大树洞离开之后,我依然怀着最大的期望,祝福每一位用户,每一位同学,你们的故事在生活中也会有人倾听。愿终有一天人将不再被异化,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不犬儒、不做作、不盲从的大写的人。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或许将来会有新的树洞,更规范,更商业化,或许还会和校方有合作,但那也与我无关了。严格遵守自己给自己定下的树洞条例,不矜名利,隐姓埋名,在合适的时候悄然离场,士人风骨该当如是。我不是猎魔人,只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但浪漫至死不渝,理想主义从不屈服,虽万千人吾往矣,再来一次还是会这样。 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宇宙很大,生活更大,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再次相见。
哎?利维亚的杰洛特(这名字够长的)说完了?那该我了。
Hi,洞友们好呀,我是AO(不像上面那位,这个名字没什么意义,脸滚键盘罢了),请允许我最后一次这样称呼你们。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个称呼总能让我们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感到无比亲切。
我不像上面那位这样文采斐然,也没那么能说,文字相关的工作我也起草过寥寥几次,却总觉笔力不足而最终只能做文字背面的草稿。我不会敲代码,不会做UI,可能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那我能说些什么呢?
我突然想起树洞建起的那个初夏傍晚,它在半玩笑半认真的少年人的构想中诞生,那时就像年轻的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小孩会有怎样的未来,我们也并不能够预想树洞会怎样发展。是成为未来清华人共同的记忆(我们曾经幻想过它会在未来成为清华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在短暂的时间过后就因无人问津而沉睡在历史中?还是有别的什么可能性?
孩子要在人组成的社会中成长,一个社交平台也一样,它的成长源自于用户的构建,所以或许我们可以自大地说我们给予了它“生命”,却不能说它如今的社区性格全然由我们塑造。
这个社区的成长,源自每一个使用它,塑造它的人。温暖也好,快乐也好,恶意也罢,激进也罢,现在回想起来,都成为了一笔色彩。
有关理想,有关光明,但这些话已经由上面那位讲完了,那或许是我们当时半认真半玩笑中的那一点点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初衷。但在这将近一年半的时光中,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过着平常的生活,应付着琐碎的事情,表达着普通但生动的情绪。相比起理想与光明这样大的课题,真实的生活是我们日常的底色,于是你们为树洞构建了类似的色彩。选课,保研,情感的得意失意,ddl的追赶,分享好听的歌好看的图,守夜🏆和🍑,难过与安慰……
所以再次打开你的收藏夹,或许有洞友曾经说树洞给了你可以倾诉的机会,但是我想说(或许你会觉得我有些傲慢,那我先行滑跪,对不起),并不是树洞让你变得生动,而是你本来一直就是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人。
那些内容与情感是你的一部分,树洞只是在尽力地忠实为你记录。
所以利维亚的杰洛特在上面说,做一个大写的不犬儒不做作不盲从的人,那我便不再拾人牙慧。我想说,做一个,或者说你早已经是,一个生动的真实的多彩的人。
感谢洞友们的色彩,感谢你们在这一年半的日子里一同描绘树洞。
这些色彩,会留在记忆里。
我是树洞安卓APP的开发团队成员之一。过去的一年里,我目送着它从0开始诞生,壮大,直到消失。
我们的开发团队不同于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团队。我们没有任何报酬,我们唯一的报酬就是看到身边的同学用着我们亲手写出的APP时的满足感。虽然,他们也永远不会知道我们的名字。
在这个团队里,没有甲方的烦扰,因为我们是给自己做产品。我们的初心只有一个:做出让大家用的舒服的树洞。
上线之后其实还是有不少bug的,有一些直到最后也没有从todo-list上划去。不过这不是问题。我们的代码会一直在github上存在。任何有相应技术的同学,相信你可以从一行行代码后面读懂我们的心声。
置顶帖的回复不停的刷新着,每一秒都跳出了新的回复。宿舍里,我只能无声的流泪。直到此时我仍然恍如隔世,真的要结束了吗……
和你们一样,我也是树洞的深度用户,树洞也是我的心灵港湾和信息来源。那一份刷树洞的乐趣,不只在期待一个陌生人回复的惊喜中。我们也喜欢给你们打上各种奇奇怪怪好玩的tag,然后偷偷观察你们的反应。
作为管理员,我们能看到一些你们看不到的东西。作为管理员,我们愿意承担这些。
我记得你们,我们会记住你们。好多个夜晚我都在期待我熟悉的老朋友们有没有更新:保持快乐bot、数洞计划、nah的碎碎念、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music bot、银英110问,还有每日一曲、小豆泥、日历bot、晚安好梦bot、万叶集bot、睡前循环、网抑云bot……好多bot呀 你们给这个树洞增添了许多色彩,时常感慨,树洞竟然还有这种好玩的用法呀
你们可能悄无声息就断更了,也许在树洞的最后时刻还记得回来看看。当然,还有更多没有留下名字的Alice Bob Carol们。没能再打一声招呼,再在一起聊聊天再走,这会是永远的遗憾。
我们都会记得,我们一定会记得……
作为管理团队的成员,我们见到的是树洞最为凌乱的一面。指控、谩骂、申诉,我们的邮箱里充斥着申诉邮件、解密申请与各执一词的纠纷。回想起大大小小的解密与申诉事件,我们一遍遍研究事件的时间线、洞友的发言、各方的邮件来还原事情的全貌。是否要禁言,是否要解密,团队内部也有过不少意见分歧。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件、具体的生活,所以我们无比谨慎。
建洞之初,我们就立志做一个无声无色的背景板,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维持社群秩序外,把讨论与思考的自主权全部留给洞友们。在这里,没有账号权重、数据分析、精准推送,用户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你来选择自己相信什么。我们希望洞友们在这里获得观点与意见的自由沟通,获得语言的力量与表达的安全感。我不确定我们做得够不够好,但希望大家有从中得到些许收获。
在一段灰暗的日子里,我也曾深深依赖树洞,从赛博空间的热闹中消解孤独感与负面情绪。树洞是一个把陌生的大家连结起来的地方,但它并不足以替代现实生活的力量。洞友们可以给予你陪伴与安慰,但未来的生活仍然需要自己蹒跚前行。在没有树洞的日子里,希望伤心的洞友们愿意向身边的人勇敢伸出手,也希望可爱的洞友们愿意为身边的朋友提供一个肩膀,把洞里的温暖与力量更多地带到线下生活中去吧。大家晚安。
大家好,我是BY,这个名字单纯是把by变成了大写,实在是不会取化名,就这样吧。
我是T大树洞最早的一批测试用户,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管理团队。抛开必要的工具搜索与管理,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树洞并没有占用很大的比重,因为我是一个喜欢有话直说、不是很需要匿名空间的人。然而,在管理树洞、与管理团队的人交流的过程中,我越发地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平台即使多次消亡,却总会有新的类似平台诞生--人是社会动物,总是有着表达的欲望,但是总有些秘密是不能为人所知的,这种矛盾催生的就是双盲交流的平台,也就是树洞(说起来这倒是有点像西方宗教中的忏悔室)。可以看到,树洞运营的时间里,无数洞友将自己内心深处的表达欲倾诉在了这里--虽然这些涌入的心流带来的情感往往是负面的、冲突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看到了最不需要掩饰的真实。在这里,心之壁被打破,见到了真实的他人,也了解了真实的自己。
对于清华而言,我想即使没有了树洞,大家的生活也不会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我们是大家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波澜,这个波澜可大可小,但终究不会影响海洋的广阔。但是只要大家心中依然有着这些渴望表达却又不敢表达的矛盾,那么总会有新的“树洞”出现的。
这段时间,招待不周,请多谅解,后会无期,后会有期。
我应该是在1000条内的时候就用了树洞了,树洞帖子的每一条甚至几乎每一层我都看过,没办法,我就是管理团队的一员。在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只能用“心有戚戚焉”来概括了罢,还记得前天哭了一下午,对于树洞的总结无非“知君何事泪纵横”。而树洞里,“文字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想大家多多少少在这里有所得。我在这里收获了很多机会、BFF、科研团队甚至ykw,我也曾哀悼过同学或者友人或者校友的死讯,也曾发过无数个“抱抱”来安慰别人。哦对了,最后的最后,#thuloveu#,不管字面意思是否为真,可我真的很爱你们。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爱树洞,爱大家,清华晚安,再见。
2020年6月15日,在疫情的重重隔绝下,"T大树洞"的idea在一次朋友之间的口嗨中诞生了。2天后的6月17日,口嗨转化为了树洞#1 "Hello World!"。
如今,T大树洞已经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大的校内社交平台。每天,数以千计的同学在平台上聊天、吐槽、吃瓜、倾诉情愫、交流学术、分享美图、畅谈人生经验、讨论社会问题...T大树洞已经融入了许多清华同学的校园生活。在树洞#118中,我们曾说要让树洞真正成为一个重构人际关系的港湾,而我们真的做到了。
T大树洞虽然界面与北大树洞类似,每天夜里也都有守夜冠军与守夜peach之争,但T大树洞有着独特的文化。有罗贯中史官记录每天树洞的热点;有酸奶冻的可爱瞬间;有紫操学姐惊人的RSA发明;有摇滚bot、网易云bot每晚分享音乐;有飞花令让清华的同学们比拼诗词的积累。不知多年之后,是否还有人会记得这些,怀念这些?
在同学们在T大树洞里享受匿名化魅力的背后,是许多名字不为人所知的同学的默默付出。为了维护T大树洞的正常运行,一些同学自发地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冒着未知的风险在为信念与理想付出。我们是T大树洞的“隐形守护者”。
学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此我们不得不匿名运营树洞,每天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的空间,小心翼翼地在各方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前任北大元培学院副院长李沉简教授曾说:Freedom is never free. 自由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骨气的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换来的 ,胡适一辈子敢于批评蒋介石和国民党专制;马寅初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批判之下拒不认错;林昭在疯狂的文革年代毫不退缩,只身和反人类的罪恶斗争到底,直至被枪杀。我们无法闪耀似先人,但任何一点微弱萤火,都可以投身进理想的火焰。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may we bring light
Where there is despair, may we bring hope
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
Where there is hatred, may we bring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