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signed in with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igned out i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witched accounts o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Dismiss alert
{{ message }}
This repository has been archived by the owner on Mar 29, 2024. It is now read-only.
http://www.hs-mall.com/news-3/43682751.html
福州话民谣很多,但传唱到今天能唱的福州人已经寥寥可数。坊上有介绍民谣的书,但只是词没有曲,有好事者也做了光碟,但也不是原汁原味了,且传播有限,听到者也有限。台湾有传播福州话民谣的网站,其中收集的民谣有限,似乎不能代表全部。福州话民谣离开福州话就没法唱了。
《指纹谣》
一螺穷
二螺富
三螺开酒库
四螺没饭吃
五螺做乞食
六螺圆车车
七螺做老爹
八螺是庙祝
九螺会当家
十螺管天下
如果用普通话唱那么押韵就没了。福州民谣在五十年代后随着福州话被消灭而失传了。当年一曲《真鸟仔》,是家喻户晓的儿歌。
真鸟仔,啄菠菠
三岁孩儿诶(会)唱歌
不是别人教奴唱
是奴肚子通通(哥)
真鸟仔不噜习(扑腾翅膀),
间壁伊婆做生曰;
有请伊,毛请奴,
害奴梳头缠骹做半曰
五十年代后歌词被重新填写,赋予了时代的特征。
真鸟仔 啄番柿
解放台湾真容易
飞机 大炮要准备
《筛稻谷》
筛稻谷,筛稻谷。
糠养猪,米养侬(人)。
母鸭生蛋还主人,
主人不在家,
骑牛骑马去祭墓。
拔了一根葱,
股川(屁股)摔了两个洞。
拔了一根草,
股川(屁股)摔成瘀青了。
首民谣流传面很广,在福州只要是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吟诵。它属于劳动歌中的讽刺歌,表达了农民阶级对地主的讥讽和反抗。从艺术上看,这首民谣运用了隐喻和比兴的手法,农民把悲惨的自己比作猪,把骄奢的地主比作人,他们对这样的现状很不满意,民谣后半部分极尽讽刺之能事,歌者想像地主上坟祭祖不成反而狠狠地摔了一跤,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搓》
搓七搓搓,依奶疼依哥。
依哥讨新妇,依弟打光棍。
《搓七搓搓》
搓七搓搓,年年节节高。
大人添福寿,儿孙岁数多。
红糖煮甜粥,排排兄弟哥。
和元宵的做法在福州都是用“搓”,是福州人冬至要吃的食物。在第一首民谣里,搓仅代表一个时间,可能是哥哥在这个时节要娶媳妇了,因此弟弟就拟了一首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可以看出,弟弟的心情是不好的。因为福州的家庭风俗是如果家境穷没办法替所有儿子娶媳妇,那么他们只会优先考虑长子。从艺术上看,整首民谣压“o”韵,五字为一句,工整、简洁,散发出一种哀怨的情绪,是对家长制和贫困生活的控诉和无奈。
第二首民谣的基调就明显不同,它抒发了一种欢喜,一种对来年充满希望的情感。在民谣中,人们边搓元宵边寄予自己对新生活的的向往。人们的希望很多,所以做元宵的时候就要多搓几下,元宵越圆,生活也就越圆满。在这首民谣中还反映了另一个重要的饮食民俗,那就是元宵节要煮糖粥,这种粥跟“腊八粥”很相似,现在福州人仍延续这个传统,甜粥煮得多,代表家里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
《阿蛴叫》
阿蛴(知了)叫,荔枝红。
客鹊(喜鹊)叫,掼火笼。
这首童谣讲的是人类生活与自然气象的关联。我们都知道,福州知了开始鸣叫一般是在五月末六月初,此时正是福建荔枝成熟的时候;而喜鹊是北方鸟类,冬天要飞到南方过冬,因此喜鹊叫是告诉人们该点火笼取暖了。农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现了这种自然规律并将之变成口头文学,实在是妙。这正应了何其芳先生的一句话:“无论民歌新旧,它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常常能够一下子打进我们的心坎里去。”
五十年代还有一首在小孩中甚为流传的儿歌《傻瓜卖斗笠》
傻瓜卖斗笠
因荻(不要)刚(强要)侬荻(要)
侬身里不末钱
他(哩)刚(强要)侬荻(要 )
因荻(不要)蛮末荻(不要)
迭人(谁人 )刚你荻(要你要)
买蜀顶破斗笠去见毛主席。
(内容来源:福州微文明)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