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94年的博士, BSEE84, MCE 87, MSCS 90. 读了六年的硕士.12-20年的dean.之前在cmu, ut autsin当教授. 在 ibm 有职位. visit过贝尔实验室, meta. 在工业界20年, 在学术界20年. https://www.cs.cmu.edu/afs/cs/user/mootaz/ftp/html/research.html
博后也可以选课,她是哈萨克斯坦的博士, ms在uk.厂商2015年送了一个手机给老师.
葡萄牙 老哥, 里斯本大学本硕.
homework 30%
Project 25%
exam 3次, 45%
网上copy答案也可以, 标明出处, 而且要理解是copy了啥.
这个课默认学过体系结构, 作业都是综合大题, 必须熟练掌握体系知识. 问题充满了开放性, 很像企业面试题.
老师说他没有ps1 游戏机, 但是设计过ps1.
学习专业知识需要自己花时间看ppt和思考, 上课老师可以教授"道".
Folks, you CANNOT be so sloppy in your descriptions at this stage of your career. You can be a programming wizard, you can be the next coming in AI, you can even be the best Python coder in the world, but the way you present your solutions and you phrase your answers can be a show stopper in your next stage of your career if you are not careful. I will forgive this because of the exam and time pressure and all that, but PLEASE, in the future make sure that you communicate your answers clearly and well. And remember, half the job of a computer scientist is COMMUNICATIONS.
访问L1 cache , 2-5 cycles; L2, 12 cycles; main memory, 5k-6k cycles.
普通的CPU 有几十个寄存器, 有个人提出用60K个寄存器 , 问题在哪里?
- bandwidth to memory不够
- 线很长, latency很大.
- compiler没法使用好这么多寄存器. 分配寄存器是 np compele 问题. 有个编译器专家调查了一年, 结论是64个寄存器已经很难利用好了.
GPU 和CPU 共用 MEM可以吗? 苹果, 英伟达grace hopper就是这么做的. intel, IBM 这么做失败了, 因为power技术不行,只好用weak 处理器. 技术原因:
- GPU 内存 bandwidth 很大, CPU内存需要latency小.
- Data movement 用了非常多power.
- AMD 有能力把GPU 和CPU 共用 MEM, 但是没有这么做, 为了英伟达的软件兼容性.
6 cycles, 需要24 bytes 内存. 频率3GHz. 那么1s 访问12 GB 内存, 但是memory bus只有6GB/s. 会成为bottleneck.
vector instructions. 4way 可以一次处理4个数.
HBM 是一种立体空间内存. 难点是 发热严重 , 立体的访问慢.
高级产品, 可能没有性价比,但是可以树立品牌形象,有广告作用.
这节课学会了帮公司采购电脑.
每个core一个bus可以吗?
对于stream的数据, 因为只处理一次, cache 几乎没啥用, 甚至有害.
functional, vs cycle-accurate .
stochastic vs. deterministic . deterministic 开销大, 因为要存big trace data来得到有用的结果.
Event-based vs time based
event queue vs multithreaded
中国人喜欢riscv , 因为没有license.
多个queue, 一对一 resource好. 还是一个queue, 多个resource好?
一个queue, 多个resource: 适合有个很慢,可以分给一个resource 后面的不用等. resource肯定越多越好.
多个queue, 一对一 resource, 需要优秀的load balancing schduler. 最简单的用shortest queue,哪个短放哪个.
测量不准确怎么办?
- 多次测量, 用不同的random seeds
- 报告平均, 标准差和置信区间.
总共1TB 数据, 服务器用 32 GB 还是64GB双倍价格 的内存?
设计方案之前先要问 metrics是什么?
考虑有多少client, client 很多的话, 要多买一些服务器, 所以要买单价低的.
讨论可以每个人都参与, 但是课程就进行的非常慢, 一个小时就讲一两个知识点.
因为用户访问量随时间变化非常大, 所以需要云计算,弹性计算.
如果没有自己的超算,用别人的云计算80k美元发一篇文章.如果要一直用就需要有自己的机器.
如果要用外部库, 你需要 recompile dynamic lib with debug flag.
以前晶体管不断变小 -> faster switching, 现在不能无限提高频率了, 因为热效应过大, 晶体管会melt.
读main memory ,需要50-60 ns.
L1 有32KB.
同步, lock都交给上层硬件. 原则就是, 应该把最底层的东西, 硬件, 做的 as simple as possible, 复杂的都交给上层. 而不是最底层提供大量复杂的功能. 这些功能可能上层用不到.
硬件多线程的影响
优点:
- 充分利用cache
缺点
- 竞争cache
- tolerate memory latency
- more state-> more power
- 增加memory Bandwidth.
vector processor 是非常昂贵的.
very large instruction , 可以吗? intel 曾经有个processor 做了, 但是行不通.
load vector register, 需要非常多 power .
execution units 不用线性增长, 但是state, bandwidth, 芯片面积,power 都会随thread数量线性增长.
here we talk about hardware multithread!
•What?
•Abstractions of independent instruction streams implemented in hardware, equivalent to a CPU from a software perspective
User thread, kernel thread (也就是操作系统的 thread), hypervisor thread, hard ware thread. 这四个都是不一样的. 一层层往下都要映射.
一个core 可能有多个 hardware thread. 大部分都是1个或者2个thread. 有的单核有4个thread, IBM 有过单核8 thread.
•Implications for the operating system: Scheduling
•Implications for performance: More throughput, but not faster!
•Implications for the software writer: May want to exploit by assist threads, etc.
•A confusing concept: Program level threads can be multiplexed on the hardware threads
HPC 常用的技术, 为了减少bubble. 循环步长不为1, 而是在循环中修改变量i. 可以在循环中省下一两条指令的时间.
五个阶段: IF ID Reg EX L/S
data从寄存器到ALU也需要一个cycle.
Control induced bubble. 不知道要不要跳转.
多线程可以 填补bubble
structural hazard 的解决方案: 增加资源. 比如 two ported register file
现在实际上有200多个寄存器, 指令集的32个寄存器会映射过去.
single-ported integer register file , file就是寄存器array.
arm(包括Apple) , risc, 和 power pc 都属于risc, no translation.
x86 , 是intel 和amd 用的, 有translator, 把 cisc 翻译成 risc.
pipeline 不能太深, 否则时钟电平有问题.
标准的REG stage, 可以同时读两个写一个.
这门课的reg不能同时read write.第三个是read reg, 最后是write back.
st操作,st r3, (r6) 需要读两个, r3和r6都要读reg.
需要增加更多资源
可以把下一个loop 前几个cycles 和前一个loop overlap起来.
如果memory fault了怎么办? 前面的都写入内存了,撤不回了怎么办? IBM的解决办法是把前面的写入一个buffer, 比如写入register33, 如果整个完成了再commit.
加速和乱序执行差不多, register renaming works better with larger codes.
实际上的register比 32个architecture register多很多, 用来 renaming 或者暂存 etc.
IF, ID 之后, instruction issue & scheduling 是非常重要的,
pipeline 有n 个stage, 就有n个control register, 课程project 需要implement it. 有一个active的control register.
vector 声明的数组在heap, 普通的变量在stack. heap:是由malloc之类函数分配的空间所在地。 地址是由低向高增长的。 stack:是自动分配变量,以及函数调用的时候所使用的一些空间。 地址是由高向低减少的。
Buddy Allocation : 分配内存, 不断减半, 直到最小的一块, smallest block its size 满足需求.
TLB, 就是虚拟地址的cache
物理地址比虚拟地址空间大或者小都行, 是独立的.
用MMU来翻译, 从virtual page map 到 实际page.
对于每个frame 还会存protection bits 和reference bit.
如果只有一个页表, 2^52次 * 6Byte, 6Byte 48bit 是physical address , 这需要的virtual address太大了.
8bit , Index1, 找到page table level1
查找下一级的页表基地址. Index2 6bit, Index3 6bit, offset 12bit.
large page, 1个页有2MB. 之前都是在HPC用, AI 可能推动很大的page, 因为数据非常多非常大.
表示large 页表的方法
- 可以加indicator, 表现page有多大
- 专门用index 1 来索引大page.
tlb找到了, 就读一次内存就可以了.
TLB 的访问时间是多少? 和L1 cache一样还是和 memory一样?
页表也能进cache. 那怎么知道哪些页表进cache呢?
TLB miss 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需要page walk,查整个page table, page table可能有6level.为什么说代价大呢? 因为page table是存在memory中的, 你需要访问多次memory.
由于页表存储在主存中,则程序每个访存请求至少需要两次访存。一次获得物理地址,一次访存获得数据. 多级页表就要多次. 当我们在使用中间级的page directory时,我们通过虚拟内存地址中的L1部分完成索引。接下来会走到最低级的page directory,我们通过虚拟内存地址中的L0部分完成索引。在最低级的page directory中,我们可以得到对应于虚拟内存地址的物理内存地址。
现在好像有科研做并行访问的架构, 用的cuckoo hash , Radix tree - >hash
TLB可能存在cache中.
what if a page is swapped out?
先cache, 再TLB, 可以更多吞吐. 因为可能不用经过TLB. 而且可以用id, 标记是哪个进程在用.
增加 associativity:访问时间hit 时间增加, miss 时间减少。
全相连fully associate: 增加了hit时间,减小了miss rate
组相连:
直接连接:
random :cheap ,
LRU: 成本高.
有指令TLB和 Data TLB .
Solution 1: Multi-Level Page Tables
context table 在MMU中.
谁翻译这个地址?
Solution 2: zero-Level Page Table
•Only a TLB inside processor
•No page table support in MMU
•On a TLB miss, trap to software and let the OS deal with it (MIPS 3000/4000)
Advantages: Simpler hardware , Flexibility for OS
Disadvantages: Trap to software, may be slow
The MIPS architecture used to have this feature. This enabled maximum flexibility to the software and simplifi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rdware. Unfortunately, the cost of a TLB miss can be substantial (although you may argue that it is not much better if done in hardware because of the memory accesses).
问题
•What to do on a context switch? 每次switch都要flash TLB. 有的一个thread一个TLB, 有的多个thread共享一个TLB
•What if we run out of entries? What is the replacement policy? LRU, or random
•How to handle the page size issue? (e.g., Intel specifies 4K, 2MB and 1GB as valid page sizes)
•Do we differentiate between instruction and data?
•Should the operating system have the right to invalidate the TLB?
在上下文切换时:您可以清空TBL(也可以清空TLB)。然而,这可能非常昂贵。可以添加一个表示翻译上下文的标识符,允许不同线程的多个翻译共存于TLB中。这通常在TLB具有第二级(类似于第二级缓存)时非常有用。
如果我们的入口用尽,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随机替换。LRU(最近最少使用)是个好方法,但在硬件中实施它相当困难。其他可以使用的算法包括循环轮询。关键问题在于实施的速度和复杂性。没有时间使用类似操作系统的复杂算法,同样,在硬件中实施复杂算法可能会有很大问题。
处理不同页面大小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通常,不同的TLB专用于不同的页面大小。某些系统将非常大的页面限制为分配在虚拟地址空间的特定区域内。这样,虚拟地址中的一些位可以用于将翻译导向用于翻译的特定TLB。
TLB可以合并,为指令和数据提供服务。然而,由于这两者是内存中的两个独立流,因此从指令和数据分别使用一个单独的TLB是有利的。
是的,操作系统应该有权使TLB失效。例如,如果一个进程被交换出,或者一个页面被映射到不同的帧,所有这些特殊情况都需要由TLB正确处理。因此,操作系统应该有能力根据需要使一个或多个TLB条目失效。
英特尔架构似乎在完全关联模式下使TLB工作超过8个条目存在问题。这并不令人意外。请注意,第二级TLB没有使用完全关联结构。好像它在一个缩小的地址范围内有256个完全关联的TLB。
scoreboard , 可以看计算机体系结构-Tomasulo算法 - 天外飞仙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9978902
L1 分别有I cache 和D cache.
只有高端系统才配备L3缓存。有时,L3缓存位于单独的芯片中,而有时它与处理器一起安装在多芯片模块中。
L1缓存通常在数据和指令之间进行划分。
一个受害者缓存存储所有从L1/L2组合中逐出的缓存行。其思想是,在从进程P1切换到进程P2的上下文切换时,后者将开始清除P1的缓存行,以便为引入P2的缓存行腾出空间。然而,在未来的某个时刻,P1将再次切换回来。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受害者缓存将确保属于P1的所有项目可以从附近的位置(当需要时)加载到缓存中。当然,没有从L3到L2或L1的数据的大规模传输。受害者缓存与包容性缓存之间的决定并不明确。包容式(inclusive)L3缓存设计的支持者指出,L3缓存的大尺寸将使包容式缓存在渐进情况下与受害者结构几乎相同。 原文 : A victim cache stores all the cache lines that are evicted from the L1/L2 combo. The idea is that upon a context switch from process P1 into process P2, the latter will start depopulating the P1 cache lines in favor of bringing the cache lines of P2. At some point though in the future, P1 will be switched back. In this case, having a victim cache will ensure that all the items that belong to P1 can be brought into the cache from a nearby location (on demand, of course. There is no bulk transfer of data from L3 to L2 or L1). The verdict of victim vs. inclusive cache is not clear cut. Proponents of the inclusive L3 cache design point out that the large size of the L3 will make an inclusive cache asymptotically identical to that of a victim structure.
L2 通常是inclusive的. 包含 L1的所有数据.
表示缓存行状态的位包括:M(修改),E(独占),V(有效)。如果V=1且E=0,表示其他核心或芯片上的缓存拥有该缓存行的副本。这些位在缓存一致性协议的执行中起着重要作用(详见第7讲)。它们还在替换算法中起作用。例如,具有V=0(空槽位)的缓存行将被视为替换的首选候选项。接下来是V=1且M=0的缓存行,因为我们无需将该缓存行完全刷新到内存。依此类推。
缓存行大小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的答案来确定最佳大小。较大的缓存行将需要较小的地址标签,较少的取操作,并且如果遵守局部性原则,每次取操作将使用更多的数据。这可以降低缓存结构的开销。但这也是有代价的。如果代码没有显示出良好的访问局部性,较大的缓存行性能将较差。实际上,您可能会将不太可能使用的数据放入缓存。它还增加了总线操作的压力,因为我们需要每次获取更多的数据,这可能需要更宽的总线,或者我们将不得不在多个内存总线周期内拆分获取。较大的缓存行还可能会逐出更多的行,这可能会降低性能。
需要注意:在一些文献中,有时将缓存行称为“缓存块”。
需要注意:不合理大的缓存行可能会加剧“虚假共享”的问题,请参见第7讲。
我们在地址标签中存储多少位?数据项中用于表示行内偏移的位与比较无关。因此,最好只存储必要的内容,以节省空间、功耗和时间。有人可能会质疑我们是否真的在位操作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考虑一个具有64字节缓存行的44位地址空间。偏移量的6位大约占地址的14%。在地址标签数组中节省这个量将减少14%的面积和功耗。这是一个很大的收益。
Cache size 一般都是Stimulate 出来的, 都是工程调试, 没有准则.
只对一个item比较
44 bit address space
7 bit offset
Any line can be stored In any address
Need to compare all items
Write Through)场景中,数据同时更新到缓存和内存(simultaneously updated to cache and memory)
支持回写的缓存实现起来比较复杂,因为它需要跟踪哪些位置已被覆盖,并将它们标记为变脏,以便稍后写入memory中。出于这个原因,回写缓存中的读取未命中(需要一个块被另一个块替换)通常需要两次内存访问来服务:一次将替换的数据从缓存写回存储,一次检索所需的数据。
"在这个示例中,操作系统最好保持2的9次方,也就是512个空闲页面队列,并以轮询的方式从这些页面队列中为请求的进程分配页面。这样,页面分配是均衡的。当可用内存开始变得紧缺时,一些这些队列可能会变为空。然后,新的分配变得不够理想。过度分配内存的系统运行通常不是一个好主意。"
存储芯片通常是根据存储的位数与读取的位数相乘来报的。例如,一个4Gb×1是一款非常流行的DRAM芯片(约2020年左右),它表示该芯片具有4G位,并且一次读取或写入操作在1位单位上进行。还有其他配置,比如4Gb×4等。
请注意,单独的存储芯片通常是以位(b)而不是字节(B)为单位报价。
请注意,为了形成一个字节的存储,我们通常会将8个xxMb×1位的芯片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DIMM(双排内存模块)
请注意,通常会添加额外的芯片到数组中以存储奇偶校验。它本质上是8个芯片上所有数据的异或值。奇偶校验可以检测到由宇宙射线或周围环境中的噪声引起的内存内容损坏的情况。在高海拔地区运行的计算机更容易出现内存错误。
有时,在高端系统或任务关键系统中,会添加额外的芯片以提供更多的保护。2个汉明码排列可以检测两个同时发生的错误并纠正单位错误。
实际上,宇宙射线不会挑剔,它们可能同时影响多个芯片,引发灾难性错误。我们称这些为瞬态错误。
实际上,瞬态错误要么被检测到,此时操作系统通常会发出“紧急”消息并关闭系统,要么瞬态错误未被检测到,此时我们将面对“静默错误”。静默错误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当前未使用或即将覆盖的存储区域,这是幸运的情况。不幸的情况是,瞬态错误可能导致数据损坏,而这种损坏很难(如果有可能)恢复。"
内存控制器负责执行内存总线事务。事务可以是原子事务,也可以是分割(split)事务。原子事务在完成之前不会释放总线。分割事务通过将事务分成每个都是原子运行的子事务,从而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分割事务的实现可能会很复杂。总线协议在实施和验证方面非常困难。您会发现,在行业中,内存总线技术在设计方面变化非常缓慢,尽管受益于总线宽度和频率的增加。设计新总线的复杂性是设计新协议的障碍,更改协议通常需要更改连接到总线的所有设备,这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操作。
广播总线是连接的最简单形式。早期的共享内存多处理器系统,以保持处理器之间的内存一致性,都是采用广播总线技术实现的。所有参与者都能监听所有事务,这简化了缓存协议的实现,同时还允许通过锁定总线进行同步,以使处理器能够同时与多个实体通信。总线不像需要复杂路由的更复杂结构那样复杂。总线结构的问题既存在于性能方面,也存在于物理方面。在性能方面,总线带宽被所有参与者共享,这意味着随着我们在总线上添加更多参与者,每个参与者的带宽份额将减少。在物理方面,总线的长度有限,信号衰减会使其操作变得不切实际。这限制了总线结构的可扩展性,通常只能支持少数处理器,如果要获得良好的性能,通常不会超过十几个处理器。
NUMA(非统一内存访问)结构与支撑所有已知算法和理论发展的RAM(随机访问机器)模型的抽象存在巨大差异。当我们编写程序时,我们通常假设所有数据都能以相同性能均匀访问。然而,NUMA系统违反了这一原则,具体取决于内存分配给进程的方式。操作系统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以确保将内存分配给进程,使得所有数据来自同一节点。然后,操作系统会安排这些进程在最接近内存的芯片上运行。一般来说,在NUMA系统中编写具有可预测性性能的代码是困难的。
需要注意的是,Elnozahy等人在21世纪初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使用NUMA系统的正确方式是将每个具有独立内存的芯片视为独立单元,并在程序级别的节点之间使用消息传递。然后,共享内存用于加速消息传递的性能。他们证明,采用这种方式使用的系统可以优于将内存暴露给程序员的系统。
此外,NUMA系统通常以比例形式引用,如1:2 NUMA,这意味着远程内存在访问周期数上比本地内存远两倍。
•Memory allocation policies
•Process scheduling
•Cache affinity
•Performance stability
New Concept: Memory Interleaving
Memory interleaving指的是内存寻址,使得连续的字节分布在多个模块(DIMM)上,而不是来自同一个DIMM。这样,如果我们想读取缓存行,我们可以在获取大量字节时实现并行,而不是一次拉取一个字节。
HBM可以作为缓存系统的扩展,提供非常大的L3缓存。这样,不需要程序员或操作系统智能来从HBM中获益。或者,它们可以被提供给程序员作为临时存储区。这类似于早期系统使用的一种称为page-0-addressing的地址模式。这使软件变得复杂,不易移植,并且使虚拟化和上下文切换变得昂贵或不可能。第三个选择是将HBM视为地址空间的一部分,并让操作系统控制如何分配这些页面。这种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操作系统可以智能地使用这宝贵的内存,优先考虑某些进程,或存储性能敏感的信息,如页表或内核数据结构。然而,使操作系统能够胜任执行这些功能所需的修改远非简单。
持久内存允许以字节级别访问内存中的数据,并可以与加载和存储指令一起使用。这与以磁盘块大小访问的闪存存储设备不同。写入仍然很昂贵,因为它们需要烧掉材料以留下无法忘记的印记。这使得这些设备非常适合读取。计划使用良好尺寸的缓存来吸收大多数写入,以便这项技术的写入挑战不会对性能产生严重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指令级并行性被提出作为一种能让程序员编写顺序代码并通过指令级并行性提取性能的灵丹妙药。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并不愚蠢。典型系统的参数鼓励了这种思路:内存访问在延迟方面与今天差不多,而当时的处理器周期是以亚微秒为单位衡量的,而不是纳秒。因此,缓存未命中并没有构成今天的大问题。同样,当时的TLB的设计与今天非常不同。
总之,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很快就清楚了内存子系统开始主导大多数实际应用的性能。多年来内存延迟并没有多大改善,而处理器在2002年到2003年左右继续变得更快,然后进展停滞。典型系统的当前平衡更加强调TLB和缓存性能。GPU是一个显著的例外,但这来自于一类强调整数/浮点性能的应用程序。然而,编写这些系统的程序并不特别容易,而且在功耗方面非常低效。当频率改进停滞不前时,硅片改进转化为在大约1至3GHz左右切换的电路的更多领域。
工程师们首先将这一改进转化为更大的缓存,但投资回报率在某个特定大小之后会减少。在一个合适的传统中,该行业开始向处理器芯片添加更多核心,开启了多核处理器时代。责任被转移到程序员身上,他们必须编写能够明确表达应用程序中并行性的代码(如果有的话)。这被证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编写并行应用程序,更不用说调试它们,都被证明非常困难。如今,拥有多核处理器的大多数好处来自于在云计算环境中将芯片划分为不同的处理领域。
新一代更多处理器使大气处理单元格的大小可以变得更小(几年前5公里是标准,而且这一标准不断提高)。这是弱扩展的一个例子:我们没有更快地运行问题,但我们获得了其他好处(例如更精确的建模)。
强扩展是指更快地解决相同的问题。如今,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总的来说,强扩展将所有压力都放在互连和程序员身上。增加更多处理器不会有帮助,除非互连按比例扩展(甚至以更快的速度,因为存在一些控制进程间通信的非线性排队效应)。
顺序一致性被定义为:并发执行线程以产生与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运行这些线程等效的结果。当然,如果线程按顺序运行,我们就不需要任何同步或担心数据竞争。这将是最简单的编程模型,但性能会非常糟糕。关键是要并行运行线程,利用多核和多处理器,同时确保结果与某些线程的顺序交错完全等效。幸运的是,通过利用硬件,特别是缓存,这是可能的。
今天,大多数系统采用缓存一致性协议,确保某种一致性(Intel提供顺序一致性,IBM提供一种更快的模型称为处理器一致性)。处理器一致性模型虽然比顺序一致性更快,但被证明对程序员来说很难掌握。因此,程序员变得非常保守,他们在整个代码中插入同步原语,有效地阻碍了更快一致性机制的好处。重要的是要理解,如果代价是更多的编程复杂性,那么追求性能将通常不会取胜。但有一些很好的线性代数算法展示了研究人员所称的令人尴尬的并行性(意味着高度的并行性)。这激发了像NVIDIA这样的公司,他们只需在GPU上运行缓存,而无需一致性协议。
运行并行程序很困难,调试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像事务处理系统或不共享内存的消息传递算法这样的受限编程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非常有用,但它们的性能不如共享内存编程。为什么呢?因为事务处理执行操作的调度,以提供并行性,而不会让程序员负责管理并行性。但正如你可以想象的,这意味着调度(NP完全问题)不会总是像经验丰富的程序员那样充分利用并行性。类似地,消息传递需要程序员深思熟虑交互,除了消息的打包和解包性能开销。共享内存编程更简单,但同步错误极难发现,而且通常不可重复(有时被称为Heisenbugs,取名自量子物理学中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概念)。
基于Snoop的协议在芯片数量较少时使用。连接芯片的总线成为一种实际且廉价的解决方案。您会发现Snoop协议在低端系统中使用较多。Snoop协议也有可能在芯片内部以及核心之间使用。在图片中,显示了一个共享缓存。但另一种选择是为每个核心提供私有的L2缓存,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与系统中所有缓存运行同步协议,无论这些缓存位于同一芯片上还是其他芯片上。
缓存的目录包含了每个缓存行中被缓存的地址。通常还包含3到4个状态位:M表示修改(Modified),E表示排他(Exclusive),V表示有效(Valid)。当从内存中将缓存行加载到缓存中时,M位为0。如果缓存行被更新(任何字节),硬件会自动将M位设置为1。如果E位为1,则表示该缓存行在系统中没有其他缓存副本。当E=1时,处理器通常可以写入该缓存行。但是,如果E=0,则写操作无法继续,因为必须在其他缓存中缓存的副本无效或并行写入。V位为1表示缓存行有效。当从主内存中加载缓存行时,V位被设置为1,当该行无效时,V位被设置为0。通常,还会添加一个称为S的第四位。如果该行在其他地方没有被缓存,则S=0。如果系统中的其他缓存中存在其他副本,则将其设置为1。如果S=1,则不能进行写操作。S=1表示只读共享模式。
缓存行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决策。如果代码显示高度局部性,较大的缓存行效果最好,因为它减少了从内存中获取数据的开销(开销分摊到更多的数据上)。它还意味着缓存中的行数较少,因此目录结构较小。另一方面,较大的缓存行可能会引入复杂性,因为总线可能无法在单个周期内移动数据,此时我们称该缓存行为分段(sectored)。分段实际上是对一个否则较大的缓存行进行分区的一种方式。较大的缓存行在存在伪共享(后面会提到)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引发问题。
缓存目录directory通常包含被缓存的行的物理地址。由于目录directory是由昂贵的(面积和功耗)静态电路设计出来的,我们希望减少所需的存储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存储缓存行的偏移量offset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物理地址空间是44位,而行大小是64字节,那么在目录结构中存储最低的6位(定义了行内的哪个字节)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目录的条目只有38位宽度(是的,我们尽量节省尽可能多的位,没有舍入到字节)。
缓存目录可以以直接映射或集合关联的方式组织。这完全取决于用于查找缓存中元素的哈希函数。在直接映射缓存中,与某个哈希值对应的只有一个条目。在集合关联缓存中,哈希函数指向整个集合。在集合内部,它是完全关联的,这意味着我们在集合内对相同的标签进行所有比较。
缓存目录是一种内容寻址内存(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CAM)的示例,因为我们根据其内容访问内存。这是一个次要的细节。
在多处理器时代初期,存在一场关于是更好地使其他缓存中的副本无效还是简单地更新它们的争论。因为当时的系统规模较小且速度较慢,这种差异并不明显。然而,随着系统规模和速度的不断增长,很明显尝试不断更新所有共享副本将不会扩展,并且性能会受到影响。今天,几乎所有的处理器在希望写入共享缓存时都使用使其他副本无效的方法。写操作会通知拥有相同缓存行的所有其他持有者使其无效,以便它可以自行进行写入而不受干扰。
为了避免伪共享,可以使用技术如缓存行填充(cache line padding)来确保线程之间的数据不会存在于同一缓存行中。这可以通过在数据结构的末尾添加填充来实现,使每个线程的数据都位于不同的缓存行中,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缓存行无效。了解和解决伪共享问题对于优化多线程应用程序的性能非常重要。
如果L2缓存管理一致性协议,那么如何确保L1级别的缓存保持一致呢?现在复杂性增加了,因为L2缓存的控制器在无效的情况下也会使L1中的副本无效,而L1必须模仿相应的L2的状态。在这里,拥有包含L2缓存是值得的。
如果存在L3缓存,那么L2缓存还必须传播系统中的无效请求和其他缓存请求。在这里,inclusive L3缓存比a victim cache更容易处理。通常,a victim cache必须直接参与一致性协议,这会引入许多复杂性。
bus有存在两个问题:由于带宽在多个处理器之间被分割,它们不具备可扩展性。此外,在物理上,总线不能超过一定长度,因为如果总线长度超过一定限度,信号衰减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本质上,它变成了一个带来许多麻烦的传输线,电子工程的学生可能会理解这一点.)
对于操作系统而言,重要的是 让线程靠近 将要被这些线程访问的数据 (原文是 schedule the threads near that data that will be accessed by these threads.)。访问本地内存的芯片将体验较低的延迟,而不像从远程内存库获取数据那样,这需要数据通过互连传输,而本地内存则使用附加的内存总线。如今的大型服务器实际上都是NUMA系统。
在多处理器系统的历史早期就已经认识到基于总线的系统可扩展性的限制。如今,总线仅限于芯片内部连接结构(甚至这些也受到挑战)。性能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不用bus 用什么?
早期就认识到了转向NUMA(非均匀内存架构)的重要性。其他结构取代了总线。这些互连结构的示例包括:
- 交叉开关(Cross-bar),基本上充当n x n连接,或者说是完全图,允许系统中的任何一对进行点对点通信。速度快、灵活但耗电多且昂贵。不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 环形结构(Ring),基本上允许每个参与者有两个直接连接,并使用转发进行通信。速度较慢、繁琐但节能且便宜。在性能方面可扩展性差,但允许不断添加节点。
- 交换机(Switch),具备灵活性但路由和争用成为问题。速度快、繁琐、耗电多且昂贵。在可扩展性和性能方面表现最佳。 通常,互连结构以层次结构的方式组织,用于芯片内部通信的结构较简单(例如总线),随着系统规模扩大,会使用更复杂的结构。例如:在芯片内部,可以使用总线,然后四个芯片可以通过总线连接,而这四个芯片组件又可以通过交换机连接到其他四个芯片组件。 请注意,一些现代芯片变得非常复杂,甚至在芯片内部也使用了一些复杂的互连结构。
大型coherence会导致系统很慢而且很复杂.
option1 Limiting Coherence Domain 把coherence范围变小.
不过现在一个chip可能64cores, L1到L2可能都很复杂了.
每个cc-NUMA系统都应该配置这个选项。如今,许多系统作为云环境的一部分使用分区,所以这个选项,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地发挥了作用。请记住,并非所有应用程序都能扩展到大型cc-NUMA系统。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当只有少数特定用户(主要是传统数据库系统)能够使用它时,所有关于缓存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工作是否物有所值
Option 2: Use Broadcast to implement cc-NUMA cc就是cache coherence
在这个选项中,通过使用1对多的消息在系统中传播来维护缓存一致性,这实际上是建立在互连之上的。例如,如果互连是一个交换机,消息会被发送到交换机,然后通过所有下行链路复制给接收方。对于互连的不同拓扑结构,其他实现方式也是可行的。这种方法曾在IBM的大型基于POWER的服务器上使用(带有一些实际变体)。这里的逻辑是,大多数用户的应用程序不会扩展到大型服务器的程度。因此,根据这种思维模式,将系统分割成子一致性域将成为常态。
优点: 简化硬件
缺点: scalability 不好 ,对扩展到服务器全部能力的应用程序的性能不佳。
Option 3: Directory-Based cc-NUMA
怎么实现spinlock :
L1: tstst (r0)
jnz L1
每个厂商都有做 transcation memory , 就是别的thread不能访问 这个thread的transcation memory. read 都不行.
transcation 在代码中不能太长, 否则就没法scaleable.
hypervisor 怎么控制os的内存
触发一个bus error
在虚拟机 new 一个数组, 引发brk(); 引发trap, 会去 os还是hypervisor?
答: os 在user mode run,
- trap先到hypervisor.
- hypervisor 告诉os.
- os allocate memory.
- os update page table, 尝试写入 hypervisor memory. os 做不到,os 告诉hypervisor,
- hypervisor 写hypervisor memory.
bus就是连接Last level cache和 memory